第413部分(第2/4 頁)
還在河間、安國、安邦、安喜、中山、高陽、博陵、常山八個府縣修築城堡、囤積糧草,作為上京的外圍防線。共駐紮了十二萬人。
這二十萬京營官兵乃是僅次於百勝軍的齊國精銳,仗著牆高糧足,且可相互支援,原本是不怕秦雷這二十萬的。
但為了籌備對秦的戰爭,百勝公大人從京營抽走了一半兵力。這剩下的十萬兵力可就捉襟見肘,護不了那麼全面了。
當聽到秦國二十萬鐵騎從渤海方向殺來的訊息,上京城便被恐慌地氣氛籠罩著。負責上京衛戍的京都兵馬大都督,唯恐首都有失,便乾脆放棄了外圍防線。將十萬京營都集中在了上京城內。還臨時徵召了十萬鄉勇家丁護院之類的民間武裝協助守城。
總計二十萬人,勉強算是夠用了。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守個城要用這麼多人,還只是勉強夠用呢?這是由具體情況決定的,絕不只是因為守將膽小謹慎。
雖然上京城有這麼多兵馬,但對於秦軍來說,卻不一定比攻克樂陵、渤海這些僅有數萬人馬地府城更困難。因為樂陵也好、渤海也罷,城池都不算大,秦軍就是兵再多。但也沒法在同一時間全部展開。只有一批批的上。真要是攻擊的話,效果也不會太好。所以秦雷否決了攻擊的議案。
但現在秦軍進攻的是上京城,是東齊王朝的首都,這是真正的大城市,並不是比較大的城市、而是容納了一百五十萬居民的特大城市。
秦軍將要攻擊的,是上京城地外城牆。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有城門十一座,敵臺一百七十六座…城牆高約七丈,底厚八丈、頂厚也是七丈,絕對地不可摧毀!
如果兵員充足的話,僅憑著那一百七十六座敵臺,也可以將任何敵人擋在外面,理論上不可攻陷。
但現在兵員充足嗎?簡單做一個除法便會發現,二十萬兵馬分給十一個門,平均不到兩萬,且還要留出必要的預備隊,以備救急救險,因此每個門的守衛也就是一萬五左右。
而秦國的兵力雖然也是二十萬,卻沒必要每個門都打,可以集中兵力攻擊幾個點,因此在區域性是佔據優勢的。更大的優勢在於,秦軍幾乎全部是騎兵,機動性很強,一旦開啟缺口,就能夠馬上集中兵力攻擊。
軍隊的戰鬥力並不單單決定於數量,還有機動力。
因此雙方雖然在總數上持平,但在真正攻守過程中,秦軍是可以一直形成優勢的…至少齊國地高階將領是這樣認為地,他們也是這樣向上官丞相稟報的。
我們已經說過,上官老頭輸不起,輸了就萬劫不復,所以他在臭罵不動如山地百勝公之餘,向陛下請求派出十位欽差,手持金批令箭,去各地調遣部隊,進京勤王!
所謂金批令箭,乃是齊國皇帝的調兵信物,至少理論上,其效用高於大元帥令。但上官雲鶴知道趙無咎在軍隊的地位。生怕那些部隊只聽帥令不停王命。又請興化帝賜下十把尚方寶劍,授予欽差斬首不聽調遣的將領,並暫時接管軍隊地生殺大權。老丞相這才算是放了
興化帝雖然一一照做,但其實心裡很不痛快,在他的記憶中,似乎只有四十年前被秦國兵臨城下過,那時還是他爺爺當皇帝呢。等他爹和他坐莊的時候,不僅上京城從沒遭過戰火,還攻到過中都城一次,這是興化帝最驕傲地事情。
現在眼看就要被扳平,皇帝自然不高興。只不過大敵當前,他強忍著罷了,而我們知道,皇帝是這世界上最記仇的物種。
大軍毫無阻礙的透過了河間府。終於在九月初一這天,抵達了上京城郊。
將隊伍交付給其他將領,命令他們緩緩前行,秦雷卻領著秦靂一道,悄悄離開了官道,完全憑著記憶,在荒草之中行了一刻鐘,終於到了一座雜草叢生的墳前。
在墳前立定,秦雷發現這裡似乎沒有任何變化,除了草更旺。碑更舊之外。便開始在墳前拔草。準備整出一塊空地,以便擺放供品。
秦靂是第一次來,他打量著朝西的白玉墓碑,只見上面鐫刻著大齊孝懿貴妃之墓八個大字!心道:原來這就是姑姑的長眠之所啊。回憶的窗戶頓時開啟,關於那位公主的點點滴滴一下子浮上心頭。
他記得姑姑的小名叫玉兒,面板很白,眼睛很大,嘴角還有一粒無色地美人痣…
他記得姑姑很喜歡小孩子,每次見面都會給他帶些麥芽糖、小麵人之類宮裡見不著的玩意
他還記得姑姑似乎不願意嫁到東齊。但他勸姑姑不要去時。姑姑卻捧著他嬰兒肥的腮幫子,流淚笑道:雨歷要好好練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