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部分(第2/4 頁)
眼前的這位李普曼,根本是一個左右時代的記者,從六年前的於《先驅論壇報》上開始的每週四篇的“今日與明日”,在長達三十六年的時間裡,一直被數百家美國報紙轉載。
1931年9月8日,第一篇專欄發表,一夜轟動,兩百家報刊同時轉載這一專欄,李普曼由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後世《紐約客》的一幅漫畫寫出了他當時的影響:兩位有錢的老婦人在火車餐車上,一個手拿報紙對另一個說:“當然,我早上只喝一杯咖啡。一杯咖啡和沃爾特’李普曼的文章是我的全部需要。”幾十年如一日地成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李普曼無形力量的源泉。
而現在,這個從未到過中國“名記”,卻因為對自己的好奇心來到了中國,而目的卻是為了拜訪自己,這多少讓管明棠感覺有些“受寵若驚”的感覺,這位可是讓邱吉爾從鄉下趕去相見,赫魯曉夫改變行程,在美國引領輿論,每一位總統都想拉攏的主,
可以說從老羅斯時代開始,眼前的這位就成為了真正的“無冕之王””威爾遜用兩個多小時向年輕的他介紹施政方案。柯立芝在白宮宴請他,對他的批評毫無怨憤。胡佛在競選前徵求他的意見。富蘭克林’羅斯福和他保持經常聯絡。杜魯門想和他搞好關係。艾森豪威爾主持五角大樓時每隔一兩個月就要請他去一次。肯尼迪上任後登門詢問國務卿人選。約翰遜得到李普曼支援喜出望外,又是吹捧又是授勳。尼克松早就想接近李普曼,特約他見面,告知解決越戰已列入議事日程的首位。
一個記者,能夠對美國這麼多任總統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或許在世界範圍內他也是唯一的一位,而現在他卻不遠萬里來採訪自己,就連那位蔣先生,也特意打電話過來,讓自己做好招待工作,顯然即便是他,也知道李普曼對美國輿論的影響力。
為了應對這次採訪,管明棠可謂是做足了功課,單是與李普曼有關的書,就看了十幾本,越看越覺得這人是個“傳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值得他人尊敬的記者。
“歡迎你來邯鄲”
這句話倒是真心的,
“你好,管專員”
對於管明棠會用英語問候,他並不覺得意外,畢竟他曾在美國生活了二十幾年。
簡單的會面,既不顯得過於熱情,也不見疏遠,這可是管明棠根據眾多傳記,甚至他的個人回憶錄中做出的總結,對於信奉“君王未可信”的李普曼來說,親近不可能換回他的“回報”,與其如此坐作,還不如坦蕩自然一些。
在管明棠打量著李普曼的時候,李普曼同樣在觀察著這個不到三十歲的年青人,他注意觀察了一下他的雙眼,雙眼中帶著笑容,更多的卻是清澈而且坦然,這個發現讓李普曼頗為滿意,至少從第一印象還不錯
“管專員,我期待你和這裡能夠滿足我的好奇心,當然更重要的滿足美國民眾的好奇心”
正是讀者的好奇心驅使著李普曼來到了中國,在握手時,面對李普曼的直白,管明棠笑了起來,然後認真的說道。
“那麼,李普曼先生,您的時間夠嗎?”
“來到這裡,所看到的全是震驚,恍然之中你會產生一種錯覺,這裡並不是中國,這裡是蘇聯,不,這裡與蘇聯又是截然不同的,儘管我未去過蘇聯,但是透過其它同行的描述,我相信,那裡規模宏大的建設,相信也不過如此,在這裡每天都可以見到新工廠的投產,這些工廠即有北方公司這家中國規模最大的工業財團的直接投資,亦有大量的外來投資來自中國各地以及東南亞華裔僑民的投資,而無一例外的一點是,這些企業都或多或少的接受北方公司的技術援助這得益於北方公司擁有一百三十六家各類技術研究所,相比於工業上的投資,或許其更為出色的是技術研發在這些技術研究所中,除去數千名最為優秀的中國科研人員之外,還有來自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等歐美國家的技術人員,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些歐美技術人員在北方公司的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支多達五萬人“多國技術部隊”為其提供了最充分技術支援。
……而讓我更為好奇的是這裡的土地制度變革,與美國不同,中國是一個擁有4億5千萬人口的國家,而千百年來,中國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地主的手中,土地問題能否解決,直接關係到國家政局的穩定對於擁有4億農業人口的中國而言,農民是否穩定關係到整個國家的未來。
因此包括孫逸仙博士在內,都曾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號……在暴力式的改革和地主的不合作中間,管明棠在這裡嘗試著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