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3/4 頁)
人的競爭。”
他從辦公桌裡拿出三隻薄薄的資料夾,遞給了吳子川。
“這裡是一份報告,是公司收集的有關國內金屬切削機床市場的報告,你拿回去好好的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定一個策略,想一些辦法,雖說新廠現在還沒有開始籌備,可是,你要把市場研究透,咱們的機床定位在什麼地方,咱們的市場突破口在那,這些,都需要考慮清楚……”
之所以把這個工作交給吳子川,原因非常簡單,在這家工廠中沒有誰比他更合適,或許在技術上,拉萊更為出色,但相比於拉萊,吳子川更具熱情,夢想,和很多人不同,他是那種懷揣著夢想的人,對於擁有夢的人來說,他們從不匱乏的就是熱情,只要那熱情用對了地方,那麼他們很快就會取得成功,相比於金錢的驅動,夢想的動力是任何動力都難以企及的。
“現在,最後一點。就是,新廠雖說是新廠,但是並不是重新設立一個工廠,畢竟現在咱們的企業規模有限,同樣,資金也極為有限,而且咱們還要考慮到其它的問題,比如人的問題……”
對於這一點,吳子川當然不會反對,對此他早就有了極為深刻的認識,而管明棠同樣是從自己的第一家工廠,意識到建一家新工廠,將沒有他想象的那麼容易,絕非花點買來裝置,再建個廠房的問題,工廠的運營需要各式各樣的人員,各級管理人員,各級技術人員,還有各種技術工人,人的問題是最麻煩的,畢竟機會不是叫個人就會用,培養一個合格的工人,少說也要幾個月,想成為熟練工人,甚至需要幾年的時間,如果要成為技工,可能需要十幾年的時間,至於技術人員,那更是極為困難……
而現在建立這家新廠,一來是為了“樹名”,二來,同樣也抱著一個心思——培養工人以及技術人員!畢竟將來,北方要把業務拓展到全國,到那時,還需要在全國設立分廠,用於生產老虎機,用於……所有,有些事情需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
拿起資料夾站起身來的時候,吳子川的心情可謂是極為舒暢。當他離開那間辦公室時心裡終於意識到一點,也許,自己多年以來的夢想,即將變成現實……
(第三更了,無語在這再次厚顏各種求了……拜謝!)
第74章 譏諷是嘲又為動
第74章譏諷是嘲又為動
民國二十一年八月,在平津等地很多報紙上,都用熱情洋溢的文字,對北洋紗廠透過挖掘技術潛力從而獲得新生的新聞加以報紙,文章是通篇的白話文,與其說是新聞,倒不是說是一篇祥實的報道文學,在整篇文章之中,從誠孚公司收購瀕臨破產的北洋紗廠開始,再到曾伯康等人為改造裝置以恢復紗廠生產,使紗廠獲得新生而向日本三井物產求助,又因日人意欲侵吞北洋紗廠的野心,而遭受拒絕,再到曾伯康等人透過挖掘生產潛力,透過提高裝置利潤率、運轉率和效率,使得北洋紗廠復工並降低生產成本的新聞,
從那篇文章之中,人們似乎看到了北洋紗廠的新生,似乎透過人們的努力,日本人的野心和陰謀而沒有達成,一時間倒是大漲了國人的志氣。可實際上,只有瞭解內情人們才知道,儘管透過現代的企業管理,挖掘出了北洋紗廠的生產潛力,降低了生產成本,但相較於銷售價格,北洋紗廠不過只是勉強維持運營,而真正想要扭虧為盈,卻需要對原有裝置進行技術改造,可這卻恰恰是國內實業界所不擅長,亦正是日本人的長處。
而這篇文章最後的畫龍點睛之處,卻恰恰在於“目前,北洋紗廠已協同北方機械工業公司會同改造紗廠之裝置”,誰也未曾想到,這一篇報道卻把剛剛成立的北方公司推到了風頭浪尖之上。
“即便是再給中國人二十年的時間,中國人也做不到!”
面對記者的採訪,設於青島的日商大康紗廠的技術主管森吉次郎如此回答道,其言語的高傲、語氣中的輕蔑可謂是盡顯無疑,一時間,國人雖說憤怒非常,但卻又無可奈何,眾所周知,中國機械製造業遠落後於各國,即便是上海、天津、青島等地機器廠,亦不報樂觀,面對記者的採訪、詢問時,亦是吱嘸不詳,甚至於一些機械專家,亦因害怕觸及民憤,而不願發表太多的看法,同樣也有人一些稱“北方實在是太自不量力”。
似乎,沒有多少人會對北方公司能夠完成北洋紗廠的裝置技術改造,能持以樂觀態度,甚至在一些悲觀的人看來,最後北方公司只能發表電稿表示“有負北洋信任、有負國民重託”,可面對日本人的嘲笑、同行的沉默以及國人的期待,被推至風頭浪尖的北方公司沉默著,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