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而認真的心態帶動了三個本打算就這樣湊合的“懶蛋”。知道“屠夫”性格倔強,三人也就沒上去幫忙,而是各自奮力揮舞鏟子把彈坑挖深,並在朝東的一面壘砌起矮矮的擋牆。他們沒來得及完成這小型工程,蘇軍的炮彈就又一次襲來,儘管最前面幾發是直奔村莊正面陣地而去的,但他們四個還是迅速把腦袋和身體藏入到彈坑裡,只偶爾探出眼睛觀察一下戰場上的形勢變化。
蘇軍的後續炮擊看起來只是為了分散守軍的注意力,炮火強度和密度都比之前減弱了許多,但炮彈相對集中,村莊及正面的戰壕地帶又一次籠罩在了炮火硝煙當中。
漸漸習慣了戰場上“電閃雷鳴”的場面,對落點遠近的炮彈飛行時所發出的不同聲音也有所總結,林恩得以更加從容地面對這樣的炮擊。前方3公里處的那座山丘是自己差點喪命之處,也是從東面來到這座村莊的必經之路,除了緊盯著那裡,林恩還抽空看了看村莊周圍。果然如他所想,德軍防禦部隊並非一直固定在某個位置上,預見到敵人的地面進攻即將發起,幾叢“灌木”活了——有兩組德軍士兵以人力推動反坦克炮從村莊側後方貼著樹林邊緣向前移動,以獲得更為靠前的攻擊位置,有一組從村莊正後方向前移動直至埋伏到廢墟當中。此外還有好幾個炮組沒有變動位置,而是有隱藏在戰壕或樹林中計程車兵回到炮位,這其中就有炮架格外高大、炮管格外粗長的“坦克開罐器”,鼎鼎大名的德軍PAK41/43型88毫米炮!
已知有至少七輛坦克和突擊炮部署在這條戰線,又看到如此數量的反坦克炮,林恩心裡倍感踏實。他覺得先前的戰線防禦火力雖然也很強,但需要防守的畢竟是一條寬達幾十公里的正面,且地形比較開闊,防禦形勢反而不如這座小小的村莊。再加上坦克和突擊炮的戰場機動效能,對於盤活陣地防禦戰的局面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更何況其中兩輛還是德軍的“陸戰小霸王”虎式坦克?
在富有經驗的德軍炮手操縱下,三門反坦克炮的位置調整很快到位,其中一門被安放在了四聯裝機關炮後側,距離林恩也就三十米不到。在這樣的距離上,林恩回過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炮手們固定炮架、調整炮口,並從方形的木製彈藥盒中取出長長的尖頭炮彈。二戰後期德軍裝備的反坦克炮種類繁多,有自行研發製造的,有從蘇軍手中繳獲的,還有經過改造的法國炮,但在外型上還是有分割槽的。按照記憶中的圖片以及眼前這門火炮的炮管長度、炮彈大小,林恩判斷這是一門德制的75毫米反坦克炮,而且很有可能是後期型號——理由也很靠譜:德國生產出來的好武器這一時期大都是優先配屬給黨衛軍使用的。
炮擊持續了十來分鐘,落下的炮彈超過千發,而且似乎有不少是火箭彈。就在林恩沒太注意的時候,蘇軍的炮火明顯“照顧”了德軍陣地的前沿地帶,也就是通常會敷設雷場的區域。當蘇軍坦克隆隆地出現在視線中,炮聲也隨之漸漸平息下來,兩相吻合,銜接十分默契。
這一次最先駛上那座山丘的蘇軍坦克依然是林恩熟悉的T-34,它們排著鬆散的橫隊,旁邊緊跟著穿白色披風的戰鬥步兵,而隨後出現在山丘上的則是一些“生面孔”。它們的外形和昆蟲界的“牛角仙”有幾分神似,龐大的身軀頂著碩大的腦袋,碩大的腦袋突出一根看起來極不協調的粗長炮管,加上超大號的炮口制退器,總讓人覺得它下坡時就會頭重腳輕向前栽倒。
看到這些明顯比T-34大出一號的傢伙,林恩不由得吸了口冷氣:以蘇軍統帥約瑟夫。斯大林之名命名的IS-2重型坦克,蘇軍在二戰中火力最兇猛的陸上王牌!有人把它看作是德國虎式坦克的終結者,甚至將它稱為“獵虎人”,其122毫米坦克炮在火力上能夠壓過虎式的88毫米炮,出色的防禦力和更勝一籌的機動力更賦予了它不可撼動的“殺手”地位!
………【第17章 強敵來襲】………
兄弟們,距離新書榜僅有一步之遙,求火力支援!
****************
剛剛爬上山坡,5輛IS-2的動作有些遲緩,彷彿胖子走了長路、老人上了樓梯,從尾部升起的陣陣白煙像是發動機正承受著過重的負擔。不過這只是表面現象,經過調整,它們很快恢復了正常的行進狀態。粗大的炮口高高昂起,宛若一隻只好鬥而又無所畏懼的“牛角仙”,周圍的T-34就像是鞍前馬後的小弟,不論炮塔還是炮管都顯得更加小巧纖細。
氣勢洶洶的蘇軍裝甲群中還不止這兩種型號的戰鬥車輛,好些並沒有獨立炮塔的突擊炮和自行火炮混雜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