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部分(第3/4 頁)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
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以後,因為燃放爆竹成了一件喜慶的事情,甚至演變成一種民族風俗。人民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糧食入倉、考取功名、老年喪葬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其實,說到底,放鞭炮無非就是增加喜慶氣氛的手段,只是中國人喜歡給每一件事添一筆神秘色彩,以至於不少事物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精彩的故事。或許,這就是中華文明古國跟其他其他國家的區別吧!
“好了,大家都去睡,明天早點起來。”吳老吩咐道。
這些後輩的脾性他十分清楚,平時沒有七八點不起來,每次都是鷯哥三番四次催促,所以吳禮等人個個都有將鷯哥掐死的衝動。
吳老雖然不是這裡的家主,但他的話就是命令,就是二叔也無條件聽取。(未完待續。。)
第八百三十一章 年味
ps: 感謝鐵桿妹子joycf的打賞!
次日,還是月明星稀,村子就響起熱鬧的鞭炮聲,惹得雞鳴狗叫不已,家家戶戶亮起燈光,一家老幼統統早起。
二嬸等婦女們早就泡好糖茶,每個人起床洗漱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喝糖茶,寓意著生活苦中帶甜。大家見面就是新年好,這也是新年的主旋律。接著,就是準備一頓豐盛的,也是新年第一頓,自然不能馬虎,婦女們齊齊出動,廚房全是她們的身影。
“丫頭,跑哪去?快進來幫忙,學點東西,不然以後嫁人做飯都不好,人家嫌棄。”二嬸喊住正要跟其他女孩子一起出去玩的女兒。
“誰說現在女孩子一定要入得廚房的?”楚家婉自顧嘀咕道,不大樂意地鑽進廚房。
二嬸還是農村婦女的思想,作為女孩子,出不了廳堂不重要,但一定要入得廚房,這才是一個女人應該具備的本能,哪怕女兒讀書再多也不例外。
只是她這一喊,連帶著吳家兩個丫頭受牽連,同樣被自己父母留下來,一起到廚房學東西。吳老夫人非常贊同二嬸的做法,她則是傳統思想作怪。
遊客們則是入鄉隨俗,同樣跟鄉親們一起做飯,食材都是住家提供的。今天,村民也不賺大家錢,這日子談錢太傷感情。然而,遊客也沒讓鄉親們吃虧,給大家派個紅包,多少無所謂。圖個開心。
濃厚的鄉土情味讓他們覺得這新年特別有味道,儘管不大習慣這裡的風俗人情,但樸素的味道還是令他們十分享受。
“在這過年。雖然沒有城市的燈紅酒綠,但返璞歸真的氣息真好,少了些許浮躁。”徐子清開口道。這讓他回憶起兒時的記憶,熟悉又而陌生的感覺。
對面坐的是那天談論七大民系的一家,這兩家準備這個新年一起過。
“是呀!這裡的年味更適合我們這些老傢伙。”另一個老者開口道。
說到年味,很多人似乎滿腹感慨。大部分人都覺得,隨著時代的變遷。年味是越來越淡了。
又或許,有人會問,年味到底是什麼?道不清!
其實。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菸花閃耀飄進鼻內的一股幽香;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就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糖球彷彿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就是甭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 這就叫年味。
不少人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只是存留於父輩記憶裡的尤物,已經成為國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壓歲錢水漲船高,變成了負擔。失去了原來祈福去災的本意;廟會辦到商場裡邊。實際就是商品交易;群發簡訊拜年,平均給每個人的情感又有多少?
這兩家的後輩正在逗住家小孩子開心,看著這些小傢伙在母親的督促下穿新衣、戴新帽等等,覺得挺有意思。在城市,很多人幾乎都是天天穿新衣,自然體會不到農村這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來,姐姐給你們朱古力糖。”徐家的丫頭拿著一小袋朱古力糖,這些糖做得很精緻。外觀就跟金幣,以及金元寶一樣。對小孩子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