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4/4 頁)
眠1919年赴法國留學,1925年返國,20至25歲是在歐洲度過的。1920至1923年,他相繼在迪戎美術學院、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素描、油畫。1923年赴德國遊學。在德期間,他創作了許多作品,對西方油畫有深刻認識。
1931年左右,老蔣偕夫人回奉化,路經杭州時,曾往藝專參觀。他見到《痛苦》一畫,就問林風眠是何意思,林說:“表現人類的痛苦。”蔣說:“青天白日之下,哪有這麼多痛苦?”中國歷史上,依靠屠殺上臺的統治當局需要歌舞昇平,是不願看到真實人生的。”
留學歸來的林風眠,一心要復興祖國的藝術,其在文化藝術界的地位不能說不高,又正當年少風華,何以有如此凝重的悲哀和沉鬱?
林風眠出生在一個石匠家庭,從小跟著爺爺鑿石勞作,他對勞動人民的疾苦是瞭解並深懷同情。另有兩件事情對他的個性心理造成了深刻影響,一件事是1922年他父親的去世,當時他正在巴黎只能獨自悲痛。
另一件事是夫人羅達及幼嬰的突然夭亡,林風眠傷痛之極,曾晝夜不睡,親手在石面上為羅達鐫刻了自撰的碑文。這一沉重的打擊,給性格內向的林風眠留下了難以彌合的心靈創傷。他對人生痛苦畫題的敏感與真誠,是典型的悲情派代表人物。
“1977年林風眠被獲准出國探親,並從此移居香港,直至逝世。在港十幾年,他數度赴巴西探親,重遊了闊別60載的巴黎,先後在日本、法國、香港、臺灣辦了個展。所以在國際油畫界也有一定知名度,這是第一有利條件。”
“作畫勤、作品多,被收購、收藏的也多,是那一時期的特色。在香港他生活平靜,有大量的創造空間,畫了不少追憶舊作的作品,無論是風景、靜物、仕女、花鳥和戲曲人物。或是新增加的基督、修女、夢境、屈原等。總起來看,他重現了呼喚人道、吟頌生命兩大主題,風格更加自如、奔放和強烈。”
“所以林風眠的畫有一種呼喚美好的心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