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3/4 頁)
記載,其父是山東巡撫加兵部尚書銜的李精白,這是屬於穿鑿附會。近年來發現了博愛唐村清康熙55年李元善修的《李氏家譜》,上面寫明李信確有其人,不是杞縣人,是河內人(今博愛),只是到杞縣短暫居住過而已,他的叔父叫李春玉,字精白。不是那位名人兵部尚書李精白。而日後闖軍裡重要將領李牟是他的堂弟。
如果李笑梅這個書呆子的名號是調侃,在宋獻策這個行走江湖多年,節操早就不知道丟到哪裡去的術士看來,那李信這個書呆子就真的是有些呆了,李信就其能力來說也算是個人物,但讀聖賢書讀傻了,太過天真善良,帶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總有一天會吃虧。
李信讀書很用功,原本在天啟丁卯年(1627年)中舉,《明季北略》上說他“有文武才”,從他後來所從事的軍事實踐活動看,卻非虛語。這樣一個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當時也是很罕見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賙濟窮人;又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他的性格倒像一個江湖俠士,很喜歡結交朋友,他在杞縣名聲很好,百姓都稱他為“李公子”。
在歷史上,他要到崇禎13年才參加李自成的起義軍,但因為這個位面的災荒造成的戰亂提前,李信也早了好幾年登上歷史舞臺。
在北方五省的災荒中,李信取出家中存糧三百餘石去賑濟災民。可在那種蝗旱併發的災年,顯然只是杯水車薪,他還作了那首著名的《勸賑歌》,拿到各家富戶去勸勉賑濟。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
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
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
官府徵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
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飢餓關。
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
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
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唱的比說的好聽,可這太過書生意氣了。地主家在災年也沒餘糧,更何況有些地主還指著災年逼死多一些的災民,好讓自己的財產多增加一些。因此,“勸賑”絲毫沒有效果。
不過這個被宋獻策一直嘲笑的行為,也不是沒有什麼收穫,比如就有一個武藝高強叫紅娘子的傻妞因此看上他,非要嫁給他。
兩人的狗血愛情故事就不敘述,總之後來二人成親了,當然他們的婚姻生活是否美滿,也不是我們要關注的。
在災年的北方,可以算是當時少數憂國憂民的儒生李信,從災荒一開始就四處奔走,希望能救下儘可能多的人。宋獻策無法理解這樣的人,宋獻策從認識他一開始就不停的嘲笑這個書呆子,他做得事情完全是徒勞無功,但私底下宋獻策也佩服這個書呆子,如果這世界能多一些這樣的真君子就好了。
幾番徒勞無功的奔走,依然沒有讓這個書生失去希望。在散盡家財後,李信投身左冷禪的官軍,積極的配合官軍和“義民”進行“剿匪”。
在五省剿匪行動後,左冷禪很賞識這個年輕人,要向朝廷推薦他。但李信卻以朝廷科舉取士,他想透過正當渠道上進拒絕了。李信說,寧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最後回到河南開封府杞縣,繼續讀書,要考取功名。
不過因為宋伯虎的到來,北方原本慢慢平靜的大地又開始了血與火的戰亂,李信被宋伯虎作為投靠泥腿子士子的典型,指名道姓的要他的命,幸虧有人通風報信,才先一步逃走。
因為以前的仗義疏財,這個沒有武功的李公子在江湖中人緣非常好,很快有些北方武林裡真正的俠士來投奔他,形成一個小團體。
而宋獻策在和李信邊走邊談後,也終於知道了他想知道的事情。
儘管事件的過程多個版本有出入,但結果還算統一。
 ;。。。 ; ;
第一百六十章 火與劍(十五)
c_t;在宋伯虎掀起“地主起義”後,其實並沒有完全控制住北方五省的局面,在他們反叛的時候,馬上有一支前義軍進行抵抗,態度非常堅決,讓宋伯虎始料未及reads;。
這就是以張獻忠為首的一支軍隊,在這支軍隊裡都是被左冷禪招安的義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