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3/4 頁)
就戰役而言,rì軍佔領了武漢三鎮,並控制了中華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但就戰略而言,則rì本並未能實現其戰略企圖。rì本大本營認為“只要攻佔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華”,於是rì本御前會議決定發動武漢會戰,迅速攻佔武漢,以迫使中華zhèng ;fǔ屈服。為此還規定“集中華家力量,以在本年內達到戰爭目的”、“結束對中華的戰爭”。但是,中華zhèng ;fǔ既未因武漢、廣州的失守而屈服,rì本的侵華戰爭也未因rì軍佔領武漢、廣州而結束。中華zhèng ;fǔ在武漢失守後宣告說:“一時之進退變化,絕不能動搖我國抗戰之決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絕不能影響於抗戰之全域性”;表示將“更哀慼、更堅忍、更踏實、更刻苦、更猛勇奮進”,戮力於全面、持久的抗戰。而在rì軍已經佔領的後方,大批的抗rì人民武裝成長起來,大片的國土又被收復。用rì軍自己的話說,rì軍佔領的“所謂治安恢復地區,實際上僅限於主要交通線兩側數公里地區之內”。因而可以這樣說:武漢會戰,不僅使rì軍又遭到一次戰略xìng的失敗,而且成為rì本由戰略進攻走向戰略保守的轉折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被徹底粉碎
由於中華軍隊的堅強抗擊,rì本動用了當時能夠集結的最大兵力(用於進攻的編制人員約25萬人,會戰期間曾補充四五次人員。投入的總兵力當在30萬人左右)。發揮了陸、海、空裝備上的絕對優勢。苦戰4個半月,不但沒有殲滅中華軍隊的主力部隊,沒有使中華軍隊的抗戰意志和戰鬥力有所減退,反而使rì軍的有生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據rì軍發表的統計資料,第11軍戰死4506,負傷17380人,第2軍戰死2300,負傷7600人。還有900病死的,連同海軍及陸海航空兵的傷亡人數,總計約3。55萬人。國民zhèng ;fǔ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rì軍傷亡人數為25。6萬人。很顯然,rì本發表的數字偏低,而軍令部發表的數字則偏高。武漢會戰以後,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rì軍,隨著戰線的延長,兵力益發感到不足,無力再組織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以攻城略地為目標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保守。這就使中華的抗戰由戰略防禦階段發展為戰略相持階段。rì本侵略軍則陷入了它自身所最不願意進行的持久戰的泥淖之中,無法自拔。從而導致rì本侵華政策的轉變:由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由以主要兵力進行正面戰場的作戰,改為轉移兵力進行敵後戰場的“治安”作戰。
二、rì本國力因損耗過巨而開始急劇表面化
rì本是一個島國,戰略物資缺乏,主要依賴輸入,而當時rì本的經濟實力並不很強。據rì軍戰史記載,“七七”事變時rì本“儲備的黃金,包括髮行紙幣的準備金,全部只不過十三億五千萬rì元”;“而對rì來說,對戰爭規模起著制約作用的,實際上還是它的黃金儲備量。它意味著rì本的正幣儲備量從最初就限定了這場戰爭。rì本發動了戰爭,卻又千方百計地“謀求早期解決”,為了維持侵華戰爭,“昭和十二年(1937年)從海外輸入的軍需物資總額達到九億六千萬rì元”。到翌年的6月,為了進行武漢會戰,“連學校教練用的步槍都被收回”,用於裝備擴建的軍隊。更由於兵員的不斷增加,國內勞力、糧食、能源均感不足。武漢會戰結束後的1939年,rì本軍費的支出已達61。56億rì元,已遠遠超出了rì本國家的儲備量,從而使“rì本國力窮困急劇表面化”,已經失去了充分保障軍隊軍事物資供應的能力,從而“加重了zhōng ;yāng統帥部首腦的痛苦和壓力”,以致其參謀總長和陸相自稱:“外強中乾是我國今rì的寫照,時間一長就維持不住了”。大致在武漢會戰之後,rì軍的編制、裝備和部隊戰鬥力,總的來看比會戰前有所下降。這也是rì本不得不改變其政治和軍事戰略,企圖“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重要原因。
七十四軍後撤一百多公里,轉進到這個位於幕阜山深處的的鄂南重鎮木子店。軍部和153旅扎住在鎮內,其餘各部分散在木子店四周的村落。現在,已經升任153旅少將旅長的張靈甫,手牽戰馬凝神佇立在廣場一側,領章上一顆金星燦爛奪目,他看到兩行熱淚從指揮大家唱軍歌的這名少尉的眼睛中奪眶而去。
因為在萬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