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第2/2 頁)
就讓人覺得非常尷尬了。同進士這個“同”字其實是“不同”的意思,某些自尊心高的人會將“同進士出身”當作是不能一洗了之的難言之隱。
押後三年再參加殿試,這並沒有什麼,然而此時的布料染色技術一般,貢士服放了三年,顏色就不如三年前鮮亮了。再有放上六年的,或者因為不斷守孝等原因而放上九年的,貢士服更是黯淡了許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年輕的邊靜玉穿著嶄新的漿洗熨燙過的貢士服,又怎麼可能會不奪人眼目呢?
他實在是年輕,又實在是俊美。簡直讓人妒忌!
大家都忍不住朝邊靜玉看去,他身上有著溫潤的文氣,也有著矜持的貴氣。他雖是謙遜的,但也是自信的。因為已經知道了邊靜玉是本屆會試的第二名,所以大家都清楚,他確實有不一般的底氣。
見到這樣的年輕才俊,大家一時間都心思各異。其中,某些的小人心思不說也罷,也有那種坦蕩大度者,因為已經是為父做爹的年紀,內心深處不由得起了一種真誠的感慨,生子當如邊家靜玉啊!
經過了驗身等一系列的程式後,大家終於坐進了考場裡。
皇上出場說了幾句勉勵的話,考生們在這之前都接受過禮儀官的教導,知道這時不能抬頭,只恭恭敬敬地垂手而立,聆聽聖訓。邊靜玉的腦海中冒出了一個黃燦燦的稻草人,他輕輕地勾了勾嘴角。
殿試只有一題。
邊靜玉見到題目時,心裡一緊。沈德源可以說是猜中了題,也可以說是沒有。
題目是和賦稅及徭役制度有關的,這好似和玉米無關,所以說沈德源並沒有猜中題目。但是,要動現有的賦稅及徭役制度,要減輕百姓的賦稅,這裡頭直接牽扯到的就是大地主們的利益,這就和沈德源在猜題時提出的土地改革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因此也可以說沈德源是猜中了題目。只不過沈德源提出的土地改革制度是一步到位了,比較理想主義,而卷子上的賦稅制改革則是從側面出擊的。
沈德源到底還是算準了顯武帝的心思啊!
邊靜玉受過沈德源的指點,很清楚顯武帝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就目前的國情來看,土地兼併的加劇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稅基,所以顯武帝很明顯是想要重新清丈土地!而既然知道了顯武帝的眼光落在這裡,那麼邊靜玉就知道自己的文章該怎麼寫了。土地確實應該重新清丈,如此才能擴大徵收面,使得稅賦相對平均。與此同時,國家也應該統一賦役,使得稅賦趨於穩定,百姓得以稍安。
邊靜玉心裡已經想好了文章的雛形,然而他的筆卻遲遲沒有落下。
這筆一落,他確實迎合了皇上的心思,但也和地主豪強們站在了對立面。
政治這東西啊,比著人們想象出來的樣子要更加黑暗。想要當個為百姓謀福祉的好官?這不僅僅是有一顆愛民為民的心就夠了的。拿幾十年前的青苗法來說,當時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非常顯著,就有官員提出了這一法案,允許百姓在荒年用低價貸到米糧,這既為百姓解決了當務之急,同時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然而在具體實施的時候,地方財政出現問題,官商互相勾結,又值官場黑暗等一系列問題,這樣的法案反而成為了剝削百姓的工具。那提出法案的官員差點就被寫進《奸臣錄》。
邊靜玉可以肯定,顯武帝是真想為百姓做些實事的。他也想為百姓做些實事。
邊靜玉不可否認,他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個利己主義者,因為他總是會以自己和自己的家人為先。但是,他也有一顆為民的心。若他把心中的文章盡數落於紙上,這不僅僅是在迎合皇上的心思,其實那一字一句也是真正順應了他自己的本心。但是,光有本心還不夠,光有一顆愛民為民的心還不夠。
如果說為官是一場長途跋涉,若沒有魄力和應變的能力,那好的也會變成壞的。
顯武帝要對地主豪強開刀,如果他成為了這把刀,那麼他能受得住隨之而來的震盪嗎?顯武帝這個握刀之人能受得住隨之而來的震盪嗎?顯武帝能堅持到底嗎?這變法真能維持住為民的初衷,不會中途變節嗎?還是說,最終變法失敗,而他會像那位差點被寫進《奸臣錄》的前輩一樣,半生流離?
邊靜玉面色沉靜,然而他身上已是冷汗淋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