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無可奈何。於是官渡戰場與許都一樣亦是陷入了持久戰中。我深知曹操老奸巨滑,極善尋敵死穴,一招制敵,深恐長久相持,會夜長夢多,生隙為曹操所破,故日夜思慮,尋計破曹。
卻說劉備至公元205年十月平定荊州以來,安撫民眾,整頓兵馬,屯積糧草,帶甲二十餘萬,其志不小。忽年底聞驃騎大將軍蔣振華連破冀州與洛陽,曹操、司馬懿皆大敗,一退官渡、一退許都,一時間天下震動,莫不驚為奇事。
時諸葛亮,徐庶聞報,急尋劉備商議道:“蔣振華復大破曹操,大事不妙矣。如今蔣振華已盡得袁紹三州,手中握有青、冀、幽、並、雍、涼及益州共七州之地並洛陽以西,兵勢甚大,帶兵百萬,一時無兩。曹操現只有徐、充、豫三州之地及洛陽以東,其勢大弱,恐已不能阻擋蔣振華一統北方也。今當速圖益州,否則待其剿滅曹操,益州不可圖也。”劉備聞聽,深同其言。便與劉琦商議,聚荊州文武商議欲起兵攻取益州。眾人皆言荊州平定不久,不宜動兵。諸葛亮道:“事急矣。若蔣振華剿滅曹操,帶甲百萬來取江南,再令一將從益州順江而下來取荊州、江東,大勢休矣。若不速發大兵奪取益州,荊州自保尚且無力,何談爭雄天下耶。”徐庶力附之,於是劉備及劉琦二人力排眾議,決意起兵攻取益州。劉備留公子劉琦鎮守荊州,又得徐庶推薦長沙老將黃忠,劉備、諸葛亮見其武勇過人,忠義無雙,俱各大喜,遂封其為鎮北將軍,保劉琦同鎮荊州。
公元206年四月,劉備親領諸葛亮、徐庶,關羽、張飛、文聘等起荊州水陸大軍十萬來取益州。劉備軍出樊、鄧,所過之處,新城、南鄉等地無不望風而降,直逼上墉,上墉告急!
此時上墉守將乃是蜀人吳蘭,此人亦曾是三國時有名戰將之一。聞劉備、諸葛亮兵至上墉,急忙閉城堅守,另遣使速報於漢中及成都。劉備軍於上墉城外十五里處下寨後,劉備與諸葛亮曰:“備聞上墉守將吳蘭深知兵法,小心謹慎。若其死守上墉,恐一時難敵,當以何計破之。”諸葛亮笑道:“無妨,吳蘭螢火之光,怎敢與日月爭輝。待亮明日略施小計,便較其片甲無歸也。可如此、如此。”劉備大喜,即請諸葛亮明日按計發令。次日,劉備令劉封領兵五千上前挑戰,吳蘭不知諸葛亮的厲害(此時諸葛亮方二十五歲,吳蘭怎會將其放在眼裡)遂領兵五千出城迎戰,欲給劉備一點厲害看看。吳蘭、劉封二將見陣,也不多話,縱馬舞槍便戰在一起,戰有二三十合,劉封不支,回馬便走。吳蘭大喜,領兵追擊,殺得劉軍丟盔棄甲、狼狽逃竄,直追出十餘里地。正在高興間,忽然四周號炮連天,左邊殺出一彪軍馬,旗號:關,右翼亦殺出一軍,旗號:張。正是關羽及張飛,二將領兵截斷吳蘭歸路,引軍掩殺,劉封亦止住潰勢,回軍夾攻,一時間劉備軍殺聲震天,皆言活捉吳蘭。吳蘭大驚失色,知道中計,奮力衝突,雖血染徵袍,被槍多處,卻殺不透重圍。吳蘭見四周軍士越來越少,漸漸只剩百餘騎,心中長嘆,知道今日決無倖免。遂掣劍大呼曰:“主公,吳蘭無能,誤中敵計。蘭受主公厚恩,絕不降敵,今日當以死相報!願主公來日為蘭報此血仇!”揮劍引頸自刎。殘存蔣軍見吳蘭已死,無心再戰,紛紛歸降劉軍。劉備、諸葛亮等見吳蘭死得壯烈,也都心懷敬佩,令人厚葬。便領軍來取上墉,時上墉已無大將鎮守,副將陳元見上墉已不可守,遂開城降劉。劉備、諸葛亮等進入上墉,撫民已畢,便領大軍殺奔漢中矇頭關而來。
我軍探馬得報,遂急報之陸駿、陸遜,二人早得我去年相報務必提防劉備、諸葛亮入寇,見今日果然來犯,深服我料事之明。時我留益州之文武有:陸遜、程昱、張松、李嚴、張任、嚴顏、甘寧、徐盛、丁奉守西川,沮授、法正、魏延、吳班、吳懿、雷銅等守東川。人才之盛僅次於長安,端得是英才如雨,將才如蟻。陸遜見事急,急召程昱、李嚴、張任、嚴顏等議事道:“舊歲大將軍命人來報,言劉備新得軍師諸葛亮及徐庶,此二人皆主公所列十大謀士中之傑出人物,尤其是聽說諸葛亮乃天下謀士之三甲也。萬不可輕視。主公現正與曹操相持於官渡,子龍與孟起亦與曹仁、司馬懿等相持於許都。若益州有失,則長安難保,北方震動,主公一統中原之計甚難實現。今眾人當協手共退劉備,保益州無恙。”諸人聞聽,有的踴躍,有的默然。皆因為陸遜年少,雖我深贊其才,但迄令未經戰陣,尚未顯能,故諸文武中多有不服者。然因我收其為義子,付以鎮守益州之重權,可先斬後奏,都不敢不遵。陸遜見狀,眉頭一皺,取過我親賜佩劍曰:“此乃主公舊歲親賜吾之佩劍,望諸公各守軍法,切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