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不復昔日壯志也。荊州將來前途可慮也。不多日劉表請劉備至荊州道:“前日不聽汝言,今操已於官渡大破本初。錯過機會矣!今有一事,相煩於公。”劉備道:“兄長若有差遣,備萬死不遲。”表曰:“前妻所生長子琦,為人雖賢,而柔懦不足立大事。後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頗聰明。吾欲廢長立幼,恐礙於禮法;欲立長子。怎奈蔡氏族中皆掌軍權,後必生亂。因此委絕不下。”劉備道:“自古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若憂蔡氏權重,可徐徐而削之;不可因溺愛而立幼子也。”蔡氏於屏風後聽見,遂對玄德生更生出懷恨之心,幾番意欲加害,皆被玄德躲過。
一日,劉琦奉父命回謝玄德主持襄陽豐收大會,叔侄二人相談甚歡。忽劉琦垂淚道:“繼母視琦如眼中釘、肉中刺,早欲除我。叔父可有良法救我。”玄德苦思半晌無計道:“早晚小心侍奉,以孝心感動,料可無事。”劉琦無奈,次日撒淚而別。玄德送別劉琦,策馬回城。忽見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滌烏履,長歌而來。歌曰:
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廈將崩兮,一木難扶。
山谷有賢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賢兮,卻不知吾。
劉備聞言,心道:“此莫非是水鏡先生所言之伏龍、鳳雛乎?”急下馬相見,邀入縣衙,問其姓名。“某乃穎上人也姓徐名庶,因幼時好行俠仗義,擊殺惡霸,逃亡在外,故化名單福。久聞使君欲納賢士,欲來相投。未敢輒造,故行歌於市,以動尊聽耳。”玄德曾聞司馬徽言其賢,大喜,乃拜其為軍師,調練本部人馬。一時間劉備在新野,招軍買馬,積草屯糧,其志不小。(可惱,不得已為了讓劉備有得玩,只好讓徐元直歸了他,心痛啊)
一日玄德問徐庶曰:“吾曾聞水鏡先生曰: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聞公與其交善,可否告之,備願親往相請也。”徐庶道:“此二人皆吾友也。臥龍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南陽人也。鳳雛乃龐統龐士元,襄陽人也。其二人才學均勝吾十輩,使君若能得此二賢相助,天下易得也。”劉備聞言狂喜,就要往拜。徐庶止之曰:“且慢。孔明為人豁達,雖有大志,然擇主極嚴,未必肯出山相助。使君若要相請,必當誠心誠意,以師禮事之,若可出山。龐統龐士元,卻為難請。此人風流好色,出手豪闊,債務纏身,多不在襄陽,喜雲遊四方,恐使君不得相見耳。”劉備道:“若鳳雛無緣,吾當竭誠盡力,先求臥龍。如若蒼天眷顧,可令吾再得遇鳳雛先生!”劉備又問道:“這二位賢士才學若何?”徐庶徐徐道:“孔明與博除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及吾俱為好友。吾等四人務於精純,唯孔明獨觀其大略。嘗抱膝長吟,而指吾四人曰:汝等仕進皆可至刺史、郡守。吾等問其志若何,孔明笑而不答。每常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關羽在旁聽見,出言道:“軍師此言太過,吾常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國名士也。管仲輔齊桓公成春秋五霸之一,樂毅亦曾連下齊七十餘城,其二人功蓋寰宇;名垂青史。孔明自比二人,實乃太過。”徐庶笑道:“不為過也。其師水鏡先生曾言道: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以另二人相比之。”雲長道:“哪二人?”徐庶道:“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劉備、關羽等聞之愕然。徐庶又道:“龐統龐士元才學堪於孔明相敵。孔明為人極為謹慎,善於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且精於內務,深通奇門陣法、機關雜學,學問之博甲於天下。而龐士元極善臨機專斷、出謀劃策,常能出奇不意,一招破敵,端的狠辣非常。但其人狂放不狂放不羈,風流儒雅,出手豪闊,故欠債累累,常雲遊於外,一則避債,二則遊山玩水,精研地理耳。此人之才學亦可比旺漢四百年之陳平也。”諸公又愕然,還有這種人耶。劉備道:“如此賢士,縱有些許缺陷,又有何妨。有道:是真名士自風流,若其肯來,吾必重賞之,決不使其衣食有缺。”
劉備得聞賢士大名,心急難耐。遂準備前往南陽臥龍崗往見諸葛亮。次日,玄德同關、張並從人等來隆中,遙望山畔,數人荷鋤耕于田間,而作歌曰:“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
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
玄德聞歌,勒馬問農夫道:“此歌乃何人所作?”答曰:“乃臥龍先生所作也。”玄德聞之甚喜,遂策馬前進,不數里,果望見臥龍崗,諸葛廬。
劉備大喜往見,然則開門童子告曰:“先生今早出門訪友,不知何日來歸。請公它日再來。”劉備十分遺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