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第4/4 頁)
綠雖是女子,也為這般迷人情趣所醉,心想怪不得人家都用“風月場、溫柔鄉”來形容**樓,魅力果然很大
他們才進院子,那水榭裡就走出三個人來。其中大頭那人一面朝夏涵迎來一面高聲笑道:“檀青,你可來了”
想來,這就是今晚的東道,翰林院編修常文裕常大人了。
夏涵好整以暇地還禮,淡然道:“中行兄太客氣了。”常文裕字中行。雖然夏涵以“兄”呼之,其實常文裕年紀比夏涵大了足足二十歲。
說起來,像常文裕這種,三十六七歲的七品官兒,一點也不老。只是夏涵太年輕,把他周圍的人都襯得老了。
但是夏涵沉穩的氣質又讓他在這些“老人”們面前一樣能保持平和淡定的態度,一般人也不敢小窺了他。開玩笑,一個能得到皇上寵信的大臣,無論他是十八歲還是八十歲,永遠都是官場同僚們需要給予足夠重視的物件。
別人年紀小是障礙,到了夏涵這裡,年紀小反倒成了資本。就因為他小,所以他有的是時間,他潛力無限。就算遭遇一時挫折,只要沒有徹底被打倒,就有可能東山再起。
是以京城官場上的人,對夏涵都還算客氣。甚至常文裕這樣的同品級官員,還得用稍微仰視的角度來看夏涵。一個翰林院裡的小編修,和紫宸殿的中書舍人,儘管品級相同,權力和地位卻完全沒有可比性。
常文裕這才介紹他身邊那兩位陪客,二人都是常文裕的“親戚”,據說都是舉子身份,在京中待考。
但夏涵眼睛毒,早一眼看穿這兩人的真正身份。這兩個人都有一雙精光閃閃的眼睛,待人禮數周到得過分,行動謹小慎微,說話諛辭潮湧。夏涵就知道,這兩個人絕對是“師爺”出身。
所謂“師爺”,是大梁讀書人在科舉落第以後常常會選擇的一種職業。古代的科舉考試,那才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想透過科舉出人頭地的人那麼多,但每三年才有一次大考,每次也才錄取三百名左右的進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