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2/4 頁)
將軍這次相助之功,李成自然知道,所以自然要份外感謝的。只是這何桂的家產究竟多少,還得將來插言之後才能知道。而且本官准備給何家略留幾畝薄產也算是他們活命的一條路了。”
楊雄聞言,嘿嘿笑道:“大人到底是讀書人,心地寬仁,楊雄真是佩服!”
李成笑道:“楊將軍既然和金人打過幾仗,不知道對於金人的戰法究竟有什麼心得?”
楊雄看了一眼李成,皺眉道:“金人一向擅長騎射,往往數百數千騎閃電攻來,使人未有防範之心,猝不及防之下往往死傷慘重。只是金人所倚仗的盡是騎兵,攻城拔寨倒不擅長。而且,金人騎兵往往只需數千騎就可撕開我數萬人的大陣,若對方出動萬騎,那就是十萬精兵也十分不易取勝!”
李成知道他並沒有和金兵打過攻城戰,所以才會這樣想。不覺皺眉道:“大宋的騎兵難道沒有嗎?”
正文 第二十一章 議論軍制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10…10…15 10:40:38 本章字數:2612
楊雄苦笑一聲,點頭嘆道:“大宋並無良馬產地,所有戰馬均來自西夏和金國,而兩國皆與大宋為敵,所以馬匹多是私販而來。導致軍中戰馬遠遠不夠,而騎兵就更加稀少了。一匹良馬價值萬金,朝廷又將馬匹養於百姓家中,大宋境內並無適合戰馬繁育之所,所養戰馬往往難以成活。”
李成聞言,真是心情沉重,宋代由於後漢時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胡人,北宋又沒有能力奪回,使得中原屏障盡失,失去了最基本的戰略防禦,所以面對金兵處處被動。而北方良馬的產地也都在胡人手中,使得宋軍在機動性上就和金兵相差很大。
這一切先天不足,加上宋軍軍制上的缺點,使得北宋面對金兵鐵騎總是處於防守,處處下風。再加上宋朝統治者的不思進取,沒有危機意識,使得情況愈加嚴重。
看到李成眉頭深鎖,楊雄小心地道:“金宋之間雖然時有交戰,但是終究還是沒有什麼戰事,所以大人無需太過擔憂!”
李成笑著嘆氣道:“如果金兵真的南下侵宋,將軍又該怎麼辦?”
楊雄看著李成,有些猶豫地道:“金滅遼之後,和大宋卻是沒什麼嫌隙,雖然金兵時有侵擾,但是卻只是小股部落所為。若是侵宋,恐怕不大可能。”
李成嘆了一口氣,點頭道:“本官想在地方上訓練廂軍,楊將軍可有什麼好的注意?”
楊雄點頭道:“這個倒是可以,廂軍雖然不及禁軍,但是也多是壯丁,若勤加訓練絕不輸于禁軍。”
李成聞言,點了點頭道:“廂軍若是能夠訓練的小有所成,地方上便可以不同倚重禁軍了,這樣,打起仗來也就可以隨時徵調,不用再捉襟見肘了。”
楊雄聽到李成的這個辦法,精神大振,點頭道:“若是大人當真要整訓廂軍,楊雄一定緊隨其後!”
李成立刻點頭道:“這件事回太原之後再說吧,只是請將軍有些準備。”
三天後,李成在五百親兵的護衛下終於第二次來到了古城太原。望著陽光中,漸漸出現在視線中那高聳的城牆。李成不覺有些思緒紛雜。
古太原城,最早為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所建,自從它建成之日起便成為中原重鎮,千百年來一直都是北上、南下的咽喉要衝,由於它地處山西中北部的汾河谷地,“東帶名關,北逼強胡,年穀獨熟,人庶多資,斯四戰之地,攻守之場也”,自古就是“河東之根本”,歷代王朝極為重視的成為歷朝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李成自然知道太原在地理位置上對於北宋的重要性,作為京師汴梁東北方向唯一的屏障,太原在戰略上不算最好的,可是卻已經是北宋面對金國最重要的防線,這裡雖然部署了將近十萬禁軍,卻由於地方政府無權指揮,面對金兵的小股襲擾大多是由駐守當地的廂軍擔任。
離太原城不到五里,就遠遠地看到一座臨時搭起的涼棚下黑壓壓地站著一群人。李成極目遠眺,隱隱地看到人群中兩名身穿青袍五品官員帶著一群身穿綠色公服官員,便知道是太原的地方官員前來迎接。
急忙取出公服換上,待馬車來到涼棚前停下,這才扶著李全,走下馬車。果然看到地方大小文武官員二十幾名,已經迎了上來。
當先一名武平服色的文官,大約五十歲上下,體態微胖,鬚髮花白,臉上倒沒什麼皺紋,,只是神情似乎有些尷尬。
看到李成走下馬車,帶著身後二十多名官員,上前拱手笑道:“下官太原知府周元禮,上次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