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兵逼大江(元旦快樂!)(第1/5 頁)
將自己的敵人名聲搞臭在現代是一件很普遍的行為。
那是有錯沒錯都操作,想要抹黑總歸有得是辦法,尤其是大國想要輿論操作更簡單。
春秋時代的話,懂得類似操作的人並不多,乃至於可以說很少。
有一句叫“學好,千日不足;學歹,一日有餘”的諺語。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想當一名好人很難,要當一個壞人卻是分分鐘的事情。
捷徑通常會違背倫理綱常,偏偏很多人喜歡走捷徑。因此壞榜樣總是被人學得更多,所導致的現象就變成越後面的人顯得越加道德淪喪。
當然了,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所導致好像壞人遠比好人多,好像成了一種普遍的認知。
其實,正常過日子的普通人永遠是佔了絕對的多數。
晉君周採納了士匄的建議,派出使者向列國諸侯通知吳國都做了些什麼事情。
一旦列國君臣得知吳國幹了什麼事情,他們會遠比晉國君臣更加厭惡吳國。
為什麼?因為晉國君臣一點不擔心吳國有能力入侵晉國,認定發生在巢國、徐國以及邗國的事情,永遠不可能在晉國發生。
至於其他國家的君臣?他們可沒有晉國君臣的底氣,尤其是一眾貴族會很害怕哪一天自己也成了被闔族剷除的物件。
話說,為什麼古典時代成了敵對,發生戰爭或兼併,會保持彬彬有禮的姿態?不光是因為權貴沾親帶故,其實就是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以晉軍為首的聯軍當然不是會等訊息傳開再展開軍事行動,他們到了“婁林”休整四天,隨後分成幾個了部分,分別在徐國貴族的帶路下攻擊吳軍駐紮的地點。
剛剛實施兼併,吳國自然有在徐地安排駐軍。
很不符合時代的事情是,吳君壽夢並沒有將土地切割,分封給一眾有功將士。
那是因為吳國自有國情在,僅有極少數老牌家族擁有封地,多數貴族並未被賞賜封地。
在吳國擔任官職,立下功勞之後,能被賞賜一座府邸,算是當代吳君夠大方了。
吳國的這種國策使得國君的實力空前強大,避免出現異姓權臣,也導致一眾公子根本亂不起來。
只是,那種體制的吳國,國君賢明會讓國家穩定以及得到極大發展,一旦國君不堪就會讓情況無比糟糕了。
說到徐國,這是一個曾經很強大的國家,一度能夠跟周國叫板。
是的,就是周國,也就是強盛時期的周王室。
改稱周王室,其實就是意味著作為正朔的政權,實力已經衰弱了。
曾經,徐國正面擊敗過周國,那也被視為周國衰弱的一個拐點。
強大時期的徐國,他們一度擁有三十多個屬國,可謂是極其輝煌了。
“這條河是泗水?”樓令並沒有接到戰鬥任務,有閒暇可以到處遊逛。
華元為了跟樓令親近沒有選擇帶兵,說道:“我們所處的位置在泗水中下游。”
泗水從宋國一直貫通到連線淮水,並且泗水還跟其它很多水系連線,只是包括宋國在內的國家或勢力並未將那些水系大肆應用起來。
不是他們不懂水運的便利,完全是好些水系的河床有淺有深,多數河段只能泛舟,而無法行船。
事實上也是那樣,好多河系是經過人工改造才能行船,使得大宗貨物可以展開水運。
如果樓令沒有記錯的話,諸夏這邊第一位開鑿運河的人是夫差?
樓令並沒有記錯,他所不知道的情況是,夫差不止是第一位動用龐大人力物力開鑿運河的君主,還是第一位派遣水師與敵國打海戰,並且率軍搶灘登陸的第一人。
再加上吳國已經與楚國在大江打了兩次大規模的水戰,吳國這個國家不止開創了華夏文明的很多第一次,乃至於全球範圍內都是屬於首次。
而作為吳國死敵的越國之君勾踐,他可是一再幹有損一國之君威嚴的事情,包括戰敗後以一國之君充當勝利國君王的奴僕,為得勝之君嘗屎問病,成了諸夏曆史上第一位實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政策的國君,一樣開創了很多的史上第一次。人生之榮辱可不是一個“臥薪嚐膽”可以道盡。
樓令沒有到達徐地之前已經知道當地沒有多少座城池,親自過來見識到了當地與中原不同的風土人情。
怎麼說呢?現如今的徐地與多數地方一樣,遍處充滿了森林。硬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徐地各村落並不缺農耕用水,再來就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