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兵臨城下(第1/5 頁)
在大江北岸的聯軍追逐吳軍的時候,樓令已經先後跟郤至、智罃、士匄、中行偃的部隊完成會合,一起朝著“梅里”推進。
這一支為數四個“師”約三萬人的部隊,裡面還有過萬的輔助人員,其中光是匠人的數量就佔了四千左右。
那是樓令要求多帶匠人的結果,便於接近“梅里”之後,進行攻城器械的趕造。
“不出意外的話,我們再有三天就能夠抵達吳國都城的城下,屆時需要建設好營盤。”樓令與中行偃同乘一輛戰車。
中行偃問道:“要分成幾個營盤?”
“不多出三個。”樓令已經派人摸清楚當地的地形:“一個主營盤,加上兩個駐軍兩個‘旅’的營盤,組成犄角之勢。”
說到底就是在這邊的交戰模式不一樣,駐紮的地點需要更可能的靠近,並且營盤的數量不能太多,要不然一定會被襲擾得很困擾。
當然了,主要的營盤是三個,外圍肯定會存在駐軍更少的兵堡或是崗哨。
沿途的一些要道,樓令一樣有留下小股部隊駐守,通常是橋樑之類。這是為了避免橋樑被吳軍破壞。
在大江南岸的聯軍合起來應該有接近五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需要固守渡口,他們並未一塊向“梅里”進軍。
負責攻打“梅里”的晉軍,他們已經連續趕了六天的路,每一天走大概三十里左右的路程,行軍速度只能說不快不慢。
六天的路程走下來,沿途留下的部隊數量已經超過兩千人,不是駐守在橋樑附近,便是一些山林的狹隘出口。
其實,那些沿途撒下去的駐軍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卡住了交通要道阻擊路過的吳軍,或是逼迫吳軍繞道。
在這六天期間,他們一樣遭受多批次小股吳軍的襲擾。
與邯鄲旃幾天才反應過來不一樣,更知道該怎麼應對這種頻繁襲擊的樓令採取了多種應對方式,包括上面在要道留下小股駐軍,以及派出小股隊伍與吳國對攻。
那些散出去的晉軍隊伍,他們主動尋找吳軍與之交戰,沒能夠擋住或糾纏住所有吳軍,起碼減少了吳軍襲擾主力部隊的可能性。
隨著越來越多的吳軍小隊被消滅或打殘,到現在樓令統率的這一支部隊,每一天受到的襲擾降低到了五次以內。
要知道活動在該區域的吳軍原本有四千左右,他們等晉軍離開渡口,便不再襲擾渡口,改為襲擾行軍狀態的聯軍了。
四千的吳軍至少散成了五十支以上的隊伍,少的十來人,多的幾百人,想要完全清理乾淨過於困難。
避免了主力部隊受到襲擾的次數,只說明樓令的應對方案取得了效果。
“不知道君上那一邊怎麼樣了?”中行偃說道。
樓令轉頭怪怪地看了中行偃一眼,重新目視前方的時候說道:“大概還在追擊吳軍吧。”
友軍並未派人進行求援,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完,不是總指揮的中行偃分出精力去管遠方的事情做什麼呢?
大江南岸的晉軍任務不比大江北岸的輕,乃至於攻克“梅里”的政治意義更重要,不如集中精力先顧好自己的事情,再不濟也多多查遺補漏。
同屬晉國的兩支大軍相隔百里左右,並且中間還隔著一條大江,哪怕是其中一支有危險,怎麼都需要十來天才能夠互相支援。
十來天都算是很快,遭遇到意外甚至無法進行互相的支援。
考慮到吳國本土的兵力所剩無幾,真要是出現狀況,超大機率是樓令率軍救援郤錡居多?
樓令偶爾也會分心去想一想大江北岸的戰事進展怎麼樣了。
畢竟,聯軍對戰的是吳軍啊!
如果說楚軍只有在劣勢才當蠻夷,從未聽說過吳軍有當人的時候。
吳軍不止喜歡偷襲和埋伏,他們壓根就不存在什麼軍紀。
硬要說的話,當前時代的秦軍可能都比吳軍更像人,至少秦軍不會玩虐殺,吳軍則是會!
歷史上,吳軍攻破楚國都城,幾乎是將所有不當人的事情都幹了一遍。這是史書上記載得很清楚的事情。反倒是伍子胥到底有沒有挖墳鞭屍,可能需要稍微的存疑。
要說必須分出精力關注什麼事情的話,樓令認為渡口那邊更值得關注,說道:“兩支主力部隊都離開了渡口,吳國水軍有所行動的話,大概就是在近期了。”
如果不是吳國的主力部隊不在國內,並且渡江的聯軍在五萬左右,講實話就是樓令會反對攻打“梅里”這座吳國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