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部分(第3/4 頁)
出一些驛舍,讓新羅駐紮官員,協商解決宋朝那邊的新羅商人糾紛。
第四條若是雙方有百姓去對方國家務工或者留學,行商,以及其他情況,必須由當地官府開出證明,對方才可以接待,否則嚴懲不怠。
這是防範雙方各自派出斥候打聽或者策反對方的。
高麗人佔了便宜,不過東北還不穩,宋九也不想未來的新羅多事。
第五條,宋朝可以出兵替金致陽統一大同江以南各地,但統一後金致陽必須向宋朝表示誠服。這是金致陽最需要的,不然靠他,有什麼能力統一?
不過後來又加了一條,宋朝以後每年挪出一批銅錢與交子,准許流通到新羅,做為新羅的準貨幣。
高麗更缺錢,有了貨幣,國家才能更繁榮。
然而宋朝也缺少錢幣,因此銅錢與交子的流通管得很嚴。
這個問題也不大,宋朝採礦業漸漸發達起來,各種金屬課量逐年增加,甚至還在海外發現了許多礦藏,這個宋九未參與了,不過有海商找了出來,包括大洋洲的富鐵礦。
而且隨著宋九引導,金銀是在往宋朝流通的,還有少量交子的配合,幾年後貨幣慢慢就不會太緊張。只要貨幣問題能解決,宋九也渴望宋朝的貨幣做為世界準貨幣,那也是一種影響。
應當來說,除了疆域讓金致陽有些難受外,其他的宋朝都做了讓步。
這也是宋九的心理,迅速結束用兵,一旦結束用兵後,不會留下麻煩以及後續的戰爭,因此主動做了一些讓步。
並且宋九還全程為金致陽“量身打造”,包括這次的稱王。
兩種選擇,一是緩稱王,廣積糧,一種迅速稱王。宋九選擇了後一種。
一是讓部分迷茫的高麗百姓能儘快找到他們的新主子,二是迅速甄別出反對勢力,集中力量對他們打擊,宋朝可以出兵,但不能陷入泥沼戰,持久戰,三是迅速使高麗產生分裂,以便能殲滅高麗北方主力軍隊。
但沒有那麼容易的。
眼看進入十月。康兆向王訟求救,結果訊息傳來。說是宋軍自海上發起突然入侵,金致陽叛變。自立為後新羅國王,他傻眼了。
王家子孫不僅是在開京城,其他地方也有,他立即找了一個王家的後人王夼,立為新君,分出重兵,一路向南。
然而他剛剛分兵,宋軍就兵臨城下。
高麗其他地方權臣於是一直學習康兆,各自扶持著代理人。僅是一個月之內,便出現了六七個高麗新皇帝,然後討伐金致陽這個叛賊,不過除了康兆分出的部分軍隊外,其他人都是在喊口號。如何討伐?開京城此時集結著數萬宋軍,同時大海上又運來大量糧草物資,自己這點兵馬送上去,人家都未必能看上眼。
果然,康兆的軍隊剛過大同江不久。便是金致陽的手下軍隊與宋軍聯合起來擊敗。
康兆很苦鬱,於是坐等冬天到來。
天冷了宋軍撤走了,就可以大軍南下,一舉定乾坤了。
但他又想錯了。此時宋朝與唐朝不一樣的,如果是唐朝,還用宋九花費那麼多心思嗎?早就開打了。
還與唐朝不一樣。
李世民兩次徵高麗。都是畏於嚴寒所迫,最後不得不退兵。
然而那時候唐軍穿的是什麼冬衣?一件麻衣裡面塞三兩木棉絮。那就是過冬衣服了。
此時宋軍穿的可是正宗的棉大衣。
甚至有的家中條件好,開始穿新出來的羽絨服與羊毛衫。有了這些衣服。在不戰鬥的情況下,宋軍足以能在冬天於外興安嶺北方活動。
戰鬥也無妨,深冬到來,宋軍只是防禦,避免野戰因笨拙而導致大量犧牲。
這與扶持金致陽一樣,那就是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戰略目標。
康兆聯合了一些力量,然而於整個冬天裡犧牲無數部下,只攻下了幾個城關,相反地看到他攻擊力不強,一把大雪翻飛裡,許多豪強與高麗舊城主派出使者,向金致陽表示了誠服。
不知不覺中,春天就來臨了。
對康兆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訊息。於是決定從鴨綠江撤兵,全力攻開啟京。
然而經過一個冬天,局勢早就截然不同。
宋軍先是將所謂的東京拿下,高麗國家分裂,北方那數千士兵無心交戰,紛紛投降,讓宋九送去挖礦了。
然後派出部分軍隊徐徐南下。
大多數部族投靠了高麗,不能一起打擊,有甄別性地選擇了幾個典型進行鎮壓。這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