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3/4 頁)
著手低著頭,戰戰兢兢地在伺立一旁,等候發落。
“劉兄,你回來了?一路可辛苦?又安兄呢?怎麼不跟你一起來?”李植拱手笑道。
“不辛苦。陸兄要銷售一些茶具,到茶館開業時他會來的。”劉青說完,把馬韁繩丟給那門僮,“好好把馬牽到馬廄裡,喂一下。”便與李植進了院子。
門僮愣了半天:“這事就算完了?連句責罵都沒有?”想起他以前非打即罵的主人,眼裡不禁見了淚光。
劉青進得門來,頓時一愣。原來那影壁原是寫了個大大的“福”字,現在已用白泥抹了,用漂亮的行楷寫著元稹的一首寶塔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如醉前豈堪誇。
元稹的這首詩概話了茶的品質、功效,還有飲茶的意境,烹茶、賞茶的過程,是茶詩中難得的精品。用在這茶館的門口,迎接前來飲茶的文人雅士,確是再好不過。
“好!這詩寫在這裡,最是合適。”劉青讚道,轉頭看向李植,“這字你寫的?深得趙孟鈧�裨習 !�
李植聽到劉青贊“好”,懸著的心這才放鬆下來。不知為何,能得到這位相識未久、年不過弱冠的朋友的讚賞,於他來說,好像是很重要的事。
繞過影壁,再往裡走,原是一片殘荷的池塘,建了一座小橋,橋盡處有亭榭直出水中;岸邊原來那幢小樓旁邊移植了許多青竹,青竹後隱隱有白色的矮牆隔斷了原來的空曠,透過矮牆上的雕花漏窗,依稀可見紅楓飄落。
沿著原來的青石板走進半圓拱門,只見小山上,一座小亭凌空而起,與山下樹林中的小樓高低差落,遙相呼應。
“好,太好了。這一改,形成了兩個獨立的空間,運用添景、隔景來增加園中的幽深感,使人行走於其間,感覺這園子比以前大了許多,而且景色更見雅緻。李兄,你真是個大才。”劉青大加讚歎。
李植線條明晰的臉上似有幾分得意,又有些不意思,半晌才漲紅了臉道:“你說要讓名人雅士喜歡這園子,我便想著整理一個。修這園子,也沒花幾個錢。”
“哈哈,李兄,這錢花得值!而且,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你這一改,便讓這園子增值了不少,如果不做茶館,而是轉手一賣,怕是要賺上不少錢。”
“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李植口裡喃喃品味這句話,似有所悟。
待至進到樓裡,只見屋內窗明几淨,其中一桌一椅一字一畫一草一木,無不見其匠心獨具。劉青此刻看李植眼神已然不同——這可是極有才華的園林建造高手啊,在此做茶館掌櫃,豈不浪費?
當下便問:“李兄,我見你於園林一道頗有大才,如願於此道發展,必有大成。蝸居於此,實是浪費。你就沒有什麼想法嗎?”
“劉兄賞識在下,才有這麼一說。植怎當得劉兄如此誇讚?”李植笑笑道,“而且即便李植願意,又能怎樣發展?別人建房屋時毛遂自薦?”
“那倒也是。”劉青頗為惋惜。她忘了這是大明瞭,建築園林設計師可沒有現代那麼吃香。再說,李植現在沒有名氣,誰會請他去造園呢?
李植自己倒不是很在意,道:“現在我倒喜歡上了管理這茶館的事。劉兄不是要把這茶館開遍全國嗎?予人造園不如給自己造園,各地的園子也夠我造的了。”
“李兄說得甚是。”劉青點點頭。她看看四周,又道:“李兄,你這亭子樓榭倒是建下了,可匾額對聯一樣也無呢。”
“這個一直想等你們回來商議,咱們連園名都還沒定呢。”
劉青一拍腦袋:“忘了!本來這事應三人一起商量的。這樣好了,這事我倆先商議,完了派人送封信給陸兄,徵求他的意見。”
“如此尚好。”李植甚為贊同,“劉兄看,用何園名好?”
“嗯,塵世之中,人心盡疲,來此飲茶,有山有水,心身俱寧,迴歸本心,如歸田園,不如叫歸園茶居?‘歸園’,為園之名;‘茶居’,則明其用途。”
“歸園茶居?好!就歸園茶居了。”李植眼中一亮,轉向劉青,“還請劉兄擬一付對聯。”
劉青心中已有,卻也不推辭,吟道:“汲來泉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這是清朝鄭燮的茶聯,極符合這園中景緻,劉青便當一回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