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3/4 頁)
,猴群裡一陣騷動。小懶立即抬起小腦袋直起身來,蹲在劉青肩上,居高臨下地用威嚴的眼光一掃視,目光所到之處,那些猴子漸漸安靜了下來。
“小懶啊,乾得很好,你可真能幹!”劉青對小懶這行徑雖然哭笑不得,但還是先對它的功勞予以肯定。其實接下來的“但是”才是重點,“不過呢,如果你能教它們早上去採茶,那茶比較新鮮,味道就更好了。再說,這樣人們也不會懷疑咱倆了不是?否則,這天天半夜三更在多出一堆茶來,這也太過詭異了吧?”
小懶聽到表揚,那尾巴快要翹到天上去了。因此聽到接下來的改進意見,倒也很高興地點了點頭,表示咱是能幹的好同志,這點小意見咱還是聽得進去的,從善如流才能更好地幹好**工作嘛。
得意完了,小懶一揮爪子,猴群便井然有序地撤退了,茶包扔抓在它們手上,準備第二天一早再來交公糧。
於是第二天一早林掌櫃他們和村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個景象——一大群猴子排著隊,一一把手上的樹葉包放在空地上,然後轉身往山上竄去,一會兒功夫就不見了蹤影。有大膽的村民上前去開啟樹葉包一看,樹葉包裡全都是茶芽。劉青過去檢視了一下,發現茶芽雖然有些蔫巴,但卻全都符合採摘標準。看來小懶監工挺得力的。
有了茶青。劉青便開始教兩位師傅製作太平猴魁。猴魁茶的製作包括揀尖、攤放、殺青、整形、烘焙五道工序,製出來的茶,素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劉青前世因對猴魁茶甚是喜歡,曾研究和參觀過它的製作程式,所以倒也像模像樣的鼓搗出明代第一批猴魁茶來。
晚上沒人時,劉青便用剛制好的猴魁茶來犒勞小懶。把猴魁投茶入杯,衝上水,只見芽葉成朵,或懸或沉,在明澈嫩綠的茶汁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搔首弄姿。端起杯來品其味,則幽香撲鼻,醇厚爽口,回味無窮,有獨特的“猴韻”。劉青看小懶滿足地樣子,也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滋味雖還有不足,讓兩位師傅以後慢慢改進吧!
她忽然靈光一閃,倒有了個想法。第二天找到林掌櫃,她把給製茶師傅們“創新獎”的想法跟林掌櫃提了一提,即只要這些製茶師傅能改良現有的舊茶,甚至發明新茶,便可根據貢獻的大小給予獎勵。林掌櫃聽了,一通盤算之下,對她這想法大加讚賞,表示馬上就寫信給陸寶成提及此事。
接下來的幾天,猴子們每天早上都拿著茶包來交貨。大家得了劉青的囑咐,每次都準備一些吃食給猴子。慢慢地,猴子也不怕人了,白天裡有時也會到村裡來玩耍,猴與人相處得甚是融洽。劉青看了,放下心來——看這樣子,就算小懶離開這裡,這些猴子為了吃食,也會每天採茶來交的。
頭批茶制完,也只有一兩斤,劉青裝模作樣地放進包袱裡,其實早已扔進了芥子裡,與林掌櫃等人告辭,準備前往黃山一遊。短短相處的日子裡,劉青發現喚兒很是機靈,尤其難得的是做事踏實認真。到這裡後,便特意安排喚兒跟著兩位製茶,秦師傅對他甚是喜愛,便收作了徒弟。劉青對林掌櫃的識人之能暗暗佩服,這兩處的茶園她也便放了心。
在黃山腳下轉悠這麼久,劉青還沒能到黃山上去,看一看這六百年前的黃山跟她後世所登的黃山有何不同。現在她終於有空能上黃山一遊了。心裡甚是期待。這猴坑一帶也屬黃山,但劉青還是回到了湯口,從那裡找到了前世上山之路。當然,這路自不會是前世的石頭臺階,而是純粹的崎嶇山路。
沿著崎嶇山路往上走,劉青心裡卻很喜歡。上一世她曾隨單位同事來此一遊,現在這山仍是那座山,可情形卻大不同——沒有了滿山的遊客,沒有了一大群同事的嘰喳,沒有了導遊那時時喊來喊去的束縛,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讓劉青心情大好;前世爬黃山時累得半死,這一次,那路雖是崎嶇不平,可她身輕如燕,爬上山頂時氣都不喘一喘。天都峰、一線天……縱是重遊,黃山的險峻和雲海也再一次讓劉青讚歎不已。當晚,劉青借住在了疊嶂峰下近五龍潭處的松穀草堂裡。
和尚、道士們為了修行,常常在風景名勝處結廬而居,所以黃山上寺廟道觀甚多。這松穀草堂是一個道觀,為宋朝松穀道人所創,環境幽靜,附近有一溪潭,風景絕佳。
劉青到時天色已晚,遊人借宿在這松穀草堂裡應是常事,所以小道士聽到劉青的請求後,二話不說便安排她住下,送上飯菜後離去,一句廢話也無。
第二天劉青按時醒來,在道觀旁邊找了片松林,開始練拳。一套拳練完,忽聽一聲“好”從旁邊樹林裡傳來,劉青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