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3/4 頁)
餘里,遙遙望見一座大寨當道而立,寨前大隊兵馬嚴陣以待,陣前一員戰將,青金甲冑,玄錦戰袍,胯下驊騮駒,手提開山斧,威風凜凜。
張遼領兵來到寨前,提刀點指,大喝道:“雁門張遼在此!爾等速速讓開道路,免遭屠戮!”
徐晃見張遼討戰,一提開山斧,催馬來到陣前,喝道:“無名小卒,休得猖狂!可認得河東徐晃麼!?”
張遼知道後有追兵,片刻不敢延誤,大喝一聲“任爾是誰,擋我者死!”。說罷,拍馬舞刀,直取徐晃。
徐晃早也聽說張遼悍勇,不敢輕敵,見張遼殺來,急忙使動開山大斧,與張遼戰到一處。
二人各施武藝,兩般兵刃大放異彩,只見刀光閃閃,如波翻浪湧;斧影重重,似萬鈞雷霆。三軍兩陣軍士看的完全忘了身處戰陣之上,一陣陣喝彩如雷。
張遼惡鬥六十餘合戰不倒徐晃,心下焦躁萬分,刀法突變,只攻不守。那柄獅子吞頭刀在張遼手中宛如出海狂龍,刀影紛紛如飄瑞雪,周身數尺之內風雷攢動,刀風攪的塵土四起猶似驟風摧雨一般。
徐晃見張遼以命相搏,大驚駭然,不敢再戰,急忙調轉坐騎,脫出戰圈,帶領兵馬飛奔回寨。
張遼見徐晃驚懼而走,將大刀往前一招,親自領兵攻打楊奉營寨。
楊奉奉命堅守,寨內弓弩箭矢足備。見張遼引兵攻寨,急忙調集後營兵馬往前營助守。寨內萬箭齊發,矢石如雨。張遼幾度衝突,不能近寨,心下焦躁不已。眼見日已偏西,只好約軍暫退,想稍事休整兵力,再來攻打。
荊州軍長途跋涉,又經整日廝殺,已經十分疲憊,聽了張遼軍令,爭相轉身撤離。
正在此時,有一後軍哨探飛奔而來,見了張遼滾鞍落馬,拱手急報道:“將軍!大事不好!董卓部將牛輔引大隊兵馬自後而來,現距我軍已不足十里!”
“哎呀!”張遼聞聽此言,急的手拍額頭,心中暗想:“我軍廝殺整日,已疲憊不堪,若此時被前後夾擊,必定難以抵擋。如若戰敗,三軍士氣必將墮盡,屆時要救主公,只怕難如登天,不如暫且避其鋒芒,再做計議”。
張遼想到這裡,急忙傳令,大軍轉投往東,奔許昌方向暫退,以躲避追兵。
牛輔領大隊兵馬追到楊奉寨前時,張遼已領兵撤離多時。牛輔也不追趕,令部將蔣齊領一萬兵馬屯紮在楊奉寨北,協助楊奉,防止張遼偷過。自己領大隊兵馬仍回宛郡坐鎮,發快馬往洛陽報捷。
董卓聽說荊州援軍已被擊退,頓時喜上眉梢,哈哈大笑道:“丁原老兒死期不遠矣!可恨呂布那廝,傷我愛將,今番拿住,定將他碎屍萬段,以洩吾心頭之恨!”
李肅見董卓歡喜,向前拱手稟道:“啟稟太師,屬下以為那呂布驍勇無匹,若能歸順太師麾下,必能助太師剿除蕩定,多立功勳,望太師聖裁”。
“哎!”董卓嘆息一聲,又道:“我亦知那呂布乃不世之將,然則他已拜丁原為義父,相必與丁原恩深意厚,又焉能歸順於我啊!?”
李肅見董卓心動,急忙又稟道:“回稟太師,那呂布與在下乃是同鄉,自幼相識。如今丁原已是窮途末路,呂布必生二心。若太師欲得呂布,屬下願趁此時機,前往敵營,定要說其來降”。
“噢!?”董卓又驚又喜,忙問道:“汝若果能說呂布來降,本公必有重賞!不知汝此行所需何物?”
李肅道:“回稟太師,屬下久聞太師有一騏驥,名喚‘赤兔’。此馬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渡水登山,如履平地。若太師肯舍此馬為禮,屬下定保呂布傾心來降”。
“這……”,董卓略顯遲疑,轉臉問賈詡道:“文和,你以為此事如何?”
賈詡笑道:“太師欲得安邦定國之將,何惜一馬哉!?若李將軍果真能勸降呂布,賈詡倒有一計,可破丁原”。
“噢!?文和有何妙計?快快講來”。
賈詡回道:“若李將軍往敵營勸降,太師可先埋伏兩軍於丁原大營之後。李將軍勸降呂布時,可讓其殺丁原以為覲見太師之禮。若呂布應允,誅殺丁原,則荊州兵不戰可破。若呂布不肯,李將軍便可設法讓丁原得知呂布投誠之事。丁原若知呂布背反,必然領兵追趕,屆時趁彼營中無將,我兩路伏兵突出襲之,丁原軍一戰可破矣!”
“好!文和此計大秒!”。董卓聞言大喜,讚口不絕,即刻發號施令,依照賈詡計策一一安排。
李肅奉命領了赤兔馬,董卓又給了大宗金珠好玩,讓李肅一併送給呂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