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2/4 頁)
四將軍和張遼將軍接連大破,兵勢已竭。曹操趁勢出兵,袁術必敗,自不足為慮。然曹操若得豫州,難保不生異心。兄長舉兵北上,還須謹慎才是啊”。
高雲點點頭,“不錯,昔日曹操兵微勢小,無法跟虎威軍對敵。跟我們結盟,其實也是為了自保。但是如今,曹操坐擁四州之地,麾下披堅執銳之兵少說也有五十萬之數,文有二荀、程昱、陳群之士;武有呂布、夏侯惇、許褚之勇,已經今非昔比了。
眼下曹操取南陽、豫州已經是必然,如果我軍全師北上,難保曹操不趁虛而入。但是袁紹五十萬大軍渡河而來,我們又不得不與之決戰,實在是兩難吶。諸位可有什麼良策妙計?幫我解燃眉之急啊?”
文武眾將聽了高雲這話,各自絞盡腦汁,但卻都沒有兩全之策。
郭嘉想了半天,站起來說道:“南陽乃是荊州屬地,前者劉表出兵,也多半為此。而今曹操勢大,若佔據南陽,對劉表來說無異於猛虎在側。兄長何不降一道明詔,以新君之名,任劉表為荊州刺史。劉表若師出有名,又焉肯坐視曹操佔據南陽?必將出兵渡河,也取南陽,與曹操掣肘。
若主公再屯一軍於小沛,則曹操便不得不留兵以守兗州。如此一來,曹自顧不暇,一時之內,必不能為禍”。
0317:景升孟德爭新野
郭嘉對於形勢人心的分析確實高人一等,他這樣一分析,倒是給高雲提了個醒兒。就眼下的局勢而言,這樣佈局確實是最為合理有利的。
高雲又問了問賈詡和眾文武的意見,大家也都沒有異議,便這樣定了下來。
至於天子詔書自然好辦,高雲寫了封書信,派快馬送回宮裡,給小天子劉協。
劉協看過之後,馬上照章辦事,降詔書到荊州,封劉表為荊州刺史。
為了保險起見,高雲按照郭嘉的計策,又讓張遼從虎吼令發兩萬兵馬北進,屯駐小沛以西的留縣,與典韋的虎步令互為犄角之勢,以壯聲威。
劉表收到天子詔書,承認他為荊州刺史,便與手下謀士討論此事。
蒯越道:“袁術新為虎威軍所破,曹操趁機南下,襲掠南陽、陳留,必成破竹之勢。高雲欲與袁紹決戰,恐曹操破袁術後襲其後背。故而假天子詔書,任主公為荊州刺史,欲使主公出兵南陽,以與曹操掣肘耳”。
劉表點點頭,“話雖如此,然若曹操果然佔據南陽,其害頗大。此番雖是高雲之計,但南陽卻不可不取。我聞曹操已使曹仁領兵出宛城,取新野。我若遲疑,新野必為曹仁破矣”。
蒯良說道:“主公所言甚是,曹操不比袁術,若容其佔據新野,實為大患。主公當即刻出兵,先發制人,取新野以防曹操”。
“嗯,既是子柔與我所見相同,便如此行事!黃漢升聽令!”
黃忠應聲出列,跪倒應命,“末將在!”
“命你為大軍開路先鋒,領三萬兵馬先行,阻擊曹仁兵馬,絕不可使其臨近新野!”
“得令!”
黃忠邁步上前,接了先鋒印綬,轉身離帳,點三萬兵馬,即刻開拔,北渡漢水,攔截曹仁一軍。
劉表親自點集大軍十萬,使魏延、文聘為左右副將;陳武、刑道榮為大軍合後,浩浩蕩蕩,揮軍北上。
這個時候曹操剛剛出兵不久,接連聽到這些訊息,心裡又驚又疑,便聚集文武商議。
荀攸笑道:“主公無須憂慮,此必是高雲攻心之術。他知道主公必破袁術,害怕主公得豫州之後順勢東進。故而先使劉表北上,與我軍掣肘;後又屯兵小沛,以牽制兗州兵力。主公若不東進,小沛兵馬必然不動。主公大可置之不理,先取新野為上”。
曹操點頭,其實他心裡並不是不明白,只不過用人之道,得時不時的讓他們顯示一下存在感,好不斷提升積極性。
“公達所言有理,只是如今袁術已回軍豫州,劉表又兵渡漢水來爭新野,以諸位之見,當如何是好啊?”
程昱回道:“袁術已是頻死之獸,不足為慮。他既回援豫州,便可讓夏侯惇將軍使圍點打援之法,分一軍於安城以東,當大道安營紮寨,阻擊袁術。袁術新敗,兵力不過三兩萬之數,且已久疲,無能為也。
倒是荊州劉表,起十數萬兵馬而來,其勢不可小覷。曹仁將軍恐寡不敵眾,以屬下愚見,主公可親領兵馬前往,先破劉表。則南陽、豫州皆可一舉而定矣”。
“嗯”,曹操點了點頭,“仲德所言正合我意,速傳我將令,大軍開拔,改道新野,先破劉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