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2/4 頁)
凌雲並沒有任何輕視之心。而是由衷的感嘆,英雄出少年,諸葛亮能有那麼大作為,果然不是幸至。
席間,凌雲問諸葛二人是否願意投在他的帳下。諸葛亮和諸葛謹欣然應允。
凌雲見此情景,心中大為歡喜,那諸葛謹也非平庸之輩,歷史上的他投在江東孫權麾下建功非小。
實際上諸葛謹和諸葛亮早在接到凌雲的召喚的時候便想到了今日之事,雖然他們不凌雲為何看重他們,但二人心中也著實欣喜。
諸葛都有建功立業之雄心,但觀天下大勢,凌雲一家獨大。照此情形發展,恐怕用不了太長,凌雲便能一統天下。到那時四海平定,再想成就大事,已經過了最佳時機。
此時凌雲相邀,剛好凌雲大業未成之時,以後多有建功的機會,所以二人自然不會推辭。
見事情如此順利,凌雲自然高興,當即封二人為別駕司馬。雖然官職不算太大,但對於他們的年齡來說已經算是破格重用了。
即便這樣,凌雲手下的眾將都有些不理解,為何主公會看好這兩人。難道他們果然有出奇之處嗎?
凌雲自然眾將的想法,若是按照歷史的發展,而歷史又未被改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能為凌雲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諸葛玄見凌雲器重二人,心中老懷快慰,自然不會阻攔。凌雲沒有再繼續等待華佗,他交代完之後,便帶著諸葛二人起兵開拔,趕往會稽。
劉繇奉令攻打會稽,王朗調集兵馬拼死防禦,劉繇在攻下定陽、新安兩縣之後,兩軍陷入了膠著狀態。
本來凌雲以為以劉繇的兵力和其手下大將,要拿下會稽郡並不會太過困難。只是劉繇似乎並不擅長軍事,他率領兵馬謹小慎微,不敢大舉進攻。樊能和張英幾次獻計,劉繇都未予採納。致使到現在,還沒有太大的進展。
凌雲在豫章的時候就了會稽的戰況,本來他並沒有打算參與到這場戰鬥中,現在一看他不得不親自去處理。
又是近二十日的行軍,凌雲率領大隊人馬趕到會稽郡太東城外。
劉繇一早得到知會,率眾將相迎。
凌雲進得帳中聽劉繇稟告戰事,劉繇皆具實稟報,以戰事拖延之名,向凌雲請罪。
凌雲對這些事早都知曉,他懷疑劉繇是怕軍士多有損傷,所以才未大舉進攻。只想趁敵不備之時,再採取偷襲的戰術。
劉繇領兵馬五萬,王朗傾全郡之軍七萬餘會聚於太東城內,兩邊兵力比較,還屬王朗略強一些。如今凌雲大軍來到,雙方兵力狀況頓時扭轉,凌雲佔盡優勢。
此次前來,凌雲頗覺有些戲劇性的意味。因為在《三國演義》中王朗後來降魏,在曹操麾下效命。
他的死就是因為此次從豫章帶的諸葛亮所致。
當然這只是戲說,歷史上的王朗之死與諸葛亮並關聯。但兩個人碰到了一起,也算是一個巧合。
聽劉繇說完,凌雲示意他退到一邊,轉頭問下邊的諸葛亮,“諸葛司馬,不知你有何高見。”
這個稱呼有些生疏,但凌雲也沒辦法,諸葛亮現在年齡還小,總不能稱其為吧。而且有一次凌雲喊諸葛亮,脫口而出叫他孔明。可是現在的諸葛亮還未行加冠之禮,孔明兩字還是莫須有的字號。
但諸葛亮聽到之後,豁然眼睛一亮對凌雲說道,“多謝主公賜字。”
凌雲對次哭笑不得,沒想到穿越之後,居然變成了給他起名字了。
諸葛亮聽到凌雲向他問計,心中也是感到奇怪,凌雲身邊的郭嘉足智多謀,見識深遠,為何還要詢問?
幾個轉念之間,他已明白了凌雲的用意,莫不是主公在考教於我?
想到這兒,諸葛亮施禮道,“主公,依在下之見,主公兵強馬壯,一舉破城,擒其賊首王朗,大局定矣。”
凌雲點了點頭,諸葛亮的意思就一個字,打。
這與凌雲的意見不謀而合,既然王朗死抗,那就打他一個生活不能自理。
第二百零七章 太東之戰
第二百零七章 太東之戰
議事完畢,大軍休整一日,次日一早,用過早飯,凌雲率軍出戰。
這次出戰,他雷厲風行,除必要的守營軍士外,大軍傾巢出動。這一次,凌雲要給劉繇看一看,仗究竟是如何打的。
十餘萬大軍,將圍住太東城,巨弩最先開始發飈。數箭鏃向城頭飛去,密集的攻擊讓守軍根本不敢露頭。
而後弓箭和巨弩交相掩護,漸漸想城下靠近。王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