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2/4 頁)
是耕種、冶煉、加工還是漁牧,凌雲想把經濟先搞上去。
因為領土過於龐大,各項花費太多,凌雲的經濟非常拮据,只靠開採銅礦和收斂金錢必然難以為繼。
而且凌雲不清楚升為九錫將軍之後,遊戲系統會不會還能使用,如果到時候不行了,那現在不把經濟基礎打好,肯定又是天下大亂。
民亂則天下亂,民不聊生則民亂,所以民生工作是重點中的重點。
這段時間,凌雲又招攬了一些人才,透過考核,全部任用在政務方面。而且凌雲制訂了嚴格的監管制度,儘量減少階級分化帶來的不量影響。
在政務管理上,凌雲重用管寧等從遼東過來的人,讓他們人盡其才。
經過五個多月的治理,後方越來越穩定,經濟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農林牧副漁大幅度發展,市場體系逐漸形成。百姓安居樂業,凌雲治下的領地與其他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也有很多正在逐漸完善的地方,但凌雲不能等了。
因為冀州形勢發生了變化,曹操見凌雲久不進攻,遣曹仁、于禁領大軍攻打徐州。
先前曹操發文與徐州牧陶謙,令其率兵前來冀州抵禦凌雲。冀州離徐州較遠,暫時波及不到徐州。
陶謙出於多方考慮拒絕了曹操的請求,因此曹操出兵討伐。
一方面是為了得到一條退路,另一方面想用武力取得徐州之兵,用以抵抗凌雲。
凌雲知道歷史上的曹操曾經佔領過徐州,按歷史上的時間,曹操也是在這兩年進攻徐州,並且屠殺了數十萬徐州百姓。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屠殺。
凌雲不確定,現在歷史已經改寫,大屠殺會不會發生,但他不能去賭,因為那關係到數十萬百姓的安危。
因而凌雲在安定了後方之後,調兵遣將,並伐魏郡。
凌雲共派出二路人馬,第一路由趙雲率領,領軍二十萬,其中鐵甲軍五萬。第二路人馬由太史慈率領,領軍二十萬。二人分南北兩路同時進攻魏郡。
兩路大軍如摧枯拉朽一般,迅速開進魏郡,迅速攻取縣城。
袁紹在魏郡有兵馬十五萬,這是袁紹最後的兵馬。曹操在魏郡佈置了十萬大軍,以一郡之地養活二十多萬大軍,魏郡百姓苦不堪言。
凌雲大軍的到來受到了百姓的熱烈歡迎,十幾日間,兵鋒所指,攻城掠地,整個魏郡盡落凌雲之手。
袁紹根本擋不住太史慈的人馬,曹操也擋不住趙雲的大軍。
面對洪水般的大軍,袁紹不得不放棄冀州,隨曹操進入兗州地界。
至此,凌雲收復冀州全境,再生一級,成為四錫將軍。
凌雲自領幽、並、冀三州州牧,手下將領均有封賞,一時之間,成為天下最強,領土最多的一大諸侯。
更讓凌雲興奮的是,在收復冀州之戰中,凌雲擒獲一人。此人是曹操的謀士滿寵。
滿寵其人,凌雲非常清楚,是曹操帳下不可多得的人才。可能現在的滿寵剛剛投靠曹操不久,並未得到重用,因而滿寵大志不得施展,所以在凌雲一番勸降之後,滿寵欣然答應投在凌雲帳下。
三國時代的人才,凌雲大多心生崇敬之心,無論是在前世,還是現在。能在歷史上留下許多傳奇的人,就值得敬佩。當然,呂布這樣的人除外,他留下的除了傳奇之外還有笑柄,這樣的人生畫卷總是以敗筆而告終。
凌雲現在時常想著一個人,那就是諸葛亮,但凌雲知道諸葛亮此時只有十四歲,換句話說還沒成人,總不能把人家小諸葛也拉過來吧。
至於風雛龐統,凌雲也非常渴望。
即使大業已定,凌雲也同樣需要臥龍、鳳雛這樣的人才。創業難,守業更難,人才永遠都是最珍貴的。
可能一個人才都能決定一個時代的興衰,都能決定一個朝代的興亡。
凌雲知道這個道理,而且知道的很深,所以他非常渴望人才。
對趙雲如此,對太史慈如此,對徐晃如此,對張遼、高順亦如此。
如果呂布能真心歸順,凌雲當然也願意重用呂布,但狼子野心,凌雲信不著他。
甚至關於、張飛這樣的英雄,凌雲只能望其興嘆。
正是因為這樣的英雄太過忠義,所以凌雲才無法收取他們。因為他們太忠於劉備了,以至於他們眼中只有劉備,而連袁紹都沒有。
經過冀州之戰,凌雲再次見識到了劉備敏銳的判斷力和趨吉避凶的能力。
在冀州將要丟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