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2/4 頁)
“謝!!!謝嚴尚書!!!”
“別謝,我可從不白幫人。”
次日,仙亭之中,嘉靖顫顫放下了文書,上一次讓他如此動怒、驚恐的文書,還是剛繼位的時候。
嚴嵩在旁靜靜站著,一個字不敢吐。
即便一切行文與邏輯都已經將嘉靖撇乾淨了,所有的責任都堆到了胡宗憲等人身上,但關鍵性的事實沒法避過——杭州毀了,而且嘉靖心中比誰都清楚,這是處死汪直付出的代價。
嚴嵩清楚,皇上是永遠不會承認自己做錯的,稍微的過失也不會容忍,每每當錯誤的結果擺在眼前的時候,他會惱怒,並且找另一種渠道去彌補,去發洩自己的錯誤。
怒火越大,憋得越深,這個發洩也就越瘋狂。
“他……他們……”嘉靖顫顫點著軍報,抬起頭來,麵皮抽動,只差青筋暴起,“他們在九州?”
嚴嵩大驚,伴了皇帝幾十年,他不會不知道這個表情代表著什麼。
“陛下!三思!三思啊!!”嚴嵩滿躬身軀,盡力說道,“此乃不徵之地!不祥之地!”
只會阿諛奉承自然是走不到今天的,嚴嵩還保有著讀書人最起碼的理智,這也是他與那些遺臭千年老太監最大的不同。
我做壞事可以,但,不能做亡國的壞事。
今非昔比,國力軍力,早不是洪武永樂時代退可堅守,進可遠征的程度!
去蒙古鬧一鬧嚴嵩都可以點頭,但絕不能去九州。
“若是……若是太祖在,杭州燒了,他會如何?”
“老臣愚昧,不得太祖所思。”嚴嵩身子躬得更加厲害,“老臣才略所限,唯有固守東南,加強海防。征討東夷,老臣不敢想!”
嘉靖抓著軍報,開始不斷喘著粗氣,嚴嵩從不會違逆自己,如果他提出反對的意見,那麼這件事就真的很嚴重了。
可這個怒火總要有個渠道發洩。
“宗憲可有家人在京?”
“長子在。”
“取之,以平民憤。”
“遵旨。”
嘉靖邁著混亂的步伐走出仙亭,走向仙壇。
怕是又到了神仙問道的時候了。
嚴嵩倒抽了一口涼氣。
胡宗憲忠心耿耿追隨皇上多年,在皇上面前說他通倭賣國,必然是放屁一樣的言論。但為今,他必須通倭賣國,這是唯一能找到的一塊遮羞布了。
未來會不會有一天,自己也會像這樣被撕碎?(未完待續。)
189 大殺器
九州,一切也並沒有那麼樂觀。
汪直始終不與大明交鋒,除去留有歸順餘地之外,更重要的是不願自斷財路。大明始終是海上貿易的最大客戶,對各類商品均有旺盛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提供全方位的貨物輸出,相對日本主銀,弗朗機主銃,南洋主香料的單一產品更為全面和穩定。
劫杭州雖收益不小,但與東海貿易相比也不過爾爾。
若無東海之王,沒了東海貿易的穩定渠道,眼下數萬走私者必然會結群為盜,肆虐沿海,大亂十年不止。
因此現在,楊長帆必須穩住局面,至少要保持海上貿易的收益大於搶劫。
可眼前的攤子可不是那麼好管的,出海走私者誰不是亡命之徒?加之有更加亡命的倭人夾雜其中。
這盤,不好接啊。
為了接盤,楊長帆也算是處心積慮,早早將汪滶捧得高高的,雖身負汪直託囑,亦不敢稱王,他知道不服自己的太多了,要爭取時間讓他們服自己。
因此,一回九州立刻拜汪滶為主君,別人也說不出太多話來。
二來,派使者與往來大名,弗朗機商人,告知汪直死訊,告知火燒杭州,告知少主已接班,一切如舊。
三來,放出徐海。
搶劫歸搶劫,商人歸商人,汪直都沒能控制住徐海,楊長帆也沒這個打算。放他出來搶劫只為攪渾東海,讓朝廷把精力放在徐海身上,就像汪直一直以來做的那樣。
此三條只為權宜之計,要想站穩東海,還有許多事要做。
依徐文長所見,東海不乏將才,缺的是相才。
原因也很簡單,有相才的人早就中舉入朝為官了,誰來海上拼命?
算來算去,汪直幕下老秀才蘇恢幾乎是最有文化的那一個,文采大約相當於王翠翹的三分之一,若無楊長帆,汪直一死豈有不亂的道理?
至於曾經的大公子毛海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