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這一切可都要用錢來堆!
造手雷要錢,造燧發槍要錢,調動兵馬要錢,安置平民還是要錢,一場仗打下來又是幾百萬兩不見了,從閹黨那裡抄沒的四千多萬兩銀子就剩下兩千多萬兩了。朱慈炅望著日漸乾癟的國庫,欲哭無淚,這簡直是坐吃山空啊,再這樣折騰兩年,他的大明帝國有限公司就要破產了!
怎麼辦呢?自然是趕緊去賺錢啦,至於這個錢怎麼賺,本卷終了,且看下卷分解。
第三卷《強國之路》,敬請期待。
第三卷 第一章 明末晉商
晉商,通常指的是明清五百年間的山西商人。到清代,全國排名前十六位的大財團都在山西,據史料記載,僅把山西幾個縣城中的富商家產相加,數量就超過一億兩白銀,所以明末清初流行著一種說話,那就是:晉商富可敵國!
晉商的興起,主要得益於明朝的“開中制”,所謂“開中制”就是明朝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食鹽專賣權,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出榜招商,以食鹽販賣的專業執照“鹽引”換取商人把各種軍需物資代為輸送到各地邊防衛所,從而節約運輸成本。
山西本來就礦產資源豐富,手工業和加工製造業也比較發達,再加上處於大明九邊的中心位置,所以晉商在“開中制”中得益最大,逐漸發展成為全國第一大商幫。
商人的天性就是逐利,晉商也不例外,在明末的時候他們表現的尤為突出,甚至可以說,明末的晉商對利益的追求已經超越了道德的底線。在利益的驅使下,他們竟然和後金通商,將糧食、鐵礦等戰略物資源源不斷的輸送到遼東,還出賣明朝邊軍的情報,以致後金逐漸發展壯大,最後取代明朝,奪得天下。
所以,到了清初的時候,順治皇帝為了獎勵八大晉商,特地親自召見了他們,還賜了朝服,並將他們編入“御用皇商”的行列!由此可見,他們對滿清的貢獻之大,也說明了他們在明朝時賣國賣的有多徹底!
朱慈炅作為一個穿越而來的現代人,對晉商的發家史自然是有所耳聞的,這麼龐大的商業團體,自然不能讓他們為敵國所用,所以朱慈炅在遇到財政危機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晉商。當然,他不是想去抄晉商的家,那是竭澤而漁,短期的利益挽救不了風雨飄搖的大明,只有利用他們源源不斷的創造財富才能讓大明起死回生。
國家機器怎麼賺錢,放在明朝的時候這個問題怕是沒人能答對,但現代人就不一樣了,幾乎沒人答不對,簡單啊,印錢唄,這個地球人都知道啊!據史料記載,明末的時候全國流通的白銀不下十億兩,而我們的小皇帝朱慈炅的國庫裡卻只有可憐的兩千多萬兩。
如果能印銀票,那麼印多少財富就能增加多少,這個增加並不是說全國整體財富增加了,而是皇室所佔的財富比例增加了。其實整體的財富並沒有增加,只是市場上多出了一種流通貨幣而已。
整體財富沒有增加,卻多出了一種流通貨幣,那會怎麼樣呢?答案是通貨膨脹,物價會上升,如果說大明的總財富是十億兩白銀,那麼印一千萬兩銀票物價就會上漲百分之一,印一億兩銀票物價就會上漲百分之十,印十億兩銀票物價就會翻一倍。
當然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印出的銀票別人要認,而且要當錢用,如果別人不認,而是拿去當廁紙用,那麼,對不起,你印多少都是白印,一分錢好處都得不到。
所以,朱慈炅首先想到了晉商,因為晉商就是銀票的鼻祖,在明末就有很多商號開始印製銀票了,但是僅僅只能在京師和山西附近通兌;到了清朝,晉商建立了很多有名的票號,他們印製的銀票在全國都能通存通兌,那可是全國所有人都認的票子!
票號其實就是銀行的雛形,在古代數額特別巨大的銀兩運輸起來是很麻煩的,幾萬兩銀子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噸了,一個人肯定是背不動的,光僱幾輛小車拉著也不行,肯定會被人打劫,必須請專業的鏢局押送,而且還不能保證絕對安全。特別是明末這樣戰亂年代,你不組織上千人武裝押送,那就等著被搶吧!
銀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有很多晉商都在山東河北等地賺了錢,大把大把的銀子沒辦法運回山西,怎麼辦呢?這時候有些大的商號看到了商機,開通了異地取款業務,也就是說,你在山東河北賺的錢先存進我們京師的商號裡,我們開出票據,你拿著票據到山西去取銀子就行了。這個票據就是最原始的銀票,以晉商的富有,最開始的時候也只能做到在京師和山西之間通兌,再遠點他們也沒辦法了,幾百上千萬兩的銀子押運起來不僱幾萬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