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第2/4 頁)
劃入陝西行都司,由孫傳庭掌管。
此時,秦軍的總部已經由西安府遷至甘州衛,整個陝西行都司的軍政大權,全部由孫傳庭接管,他手下不但有十萬秦軍,還有領有十八個衛所,四個守禦千戶所大約十萬屯衛,兵力之盛,可謂冠絕整個大明所有軍團。
當然,他肩上的擔子也不輕,整個西北地區現在可就剩下他這一路大軍了,他不但要負責抵禦蒙元瓦刺部的入侵,還要負責震懾西北各地的土司勢力,還好韃靼被征服以後漠南變成了大明的一個行省,不然,他又要防守西邊,又要震懾南部,還要提防北方,非得忙死不可。
自孫傳庭鎮守西北以來,陝西行都司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
這裡面最大的變化當屬西北鐵路的建設,在他和陳子龍的共同努力下,西北鐵路已經從西安府通到了嘉峪關。
他這三四年可不光是釘在甘州操練軍隊,地方上的建設他一點都沒拉下,西安府到嘉峪關可謂關山重重,硬是被他帶著十萬屯衛跨越千山,把鐵路給修通了。
這鐵路修通以後也不光是方便了糧草輜重的運送,對平民百姓也有莫大的好處。
現在,嘉峪關內的肅州衛已經成為明商的聚集地,大明各地生產的鍋碗瓢盆、油鹽醬醋、衣服鞋帽、綾羅綢緞、玻璃鏡子等等,在這裡都能買到。
嘉峪關外的瓜州衛則成為胡商的聚集地,西域各地盛產的香料、皮貨、藥材、馬匹等,在這裡也隨處可見。
每天,從肅州衛到瓜州衛的商隊絡繹不絕,排成了一條條長龍,古絲綢之路自此重獲新生。
當然,如果能把鐵路從嘉峪關修到哈密衛,那不管是從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將產生巨大的作用,但是,關外的風沙太大,鐵路建好以後,如果沒一點防護,有可能一場大風就把鐵路線給罩住了,那時候清理起來可就麻煩了。
所以,孫傳庭並沒有急於把鐵路修到哈密衛,而是向陳子龍請教,找來了各種抗旱能力超強的花草樹木,經過三四年的試種和推廣,從嘉峪關到哈密衛之間已經形成了一條寬約百里的黃綠通道。
各種抗旱植株在關外的荒原上頑強的生長著,沙洲上不再是一片茫茫的黃沙,中間的綠點越來越多,漸漸有覆蓋整個沙洲的趨勢,或許,再過幾年,嘉峪關到哈密衛的鐵路就可以開工了。
哈密衛雖然還沒有通鐵路,孫傳庭對關外的防禦卻一點都沒有放鬆,各處的衛所已經被他翻新或者重建,秦軍也被他分成了五部分,分散在陝西行都司各處重要關隘。
關外所有衛所中,變化最大的當屬哈密衛,明軍剛收復哈密衛時,哈密衛的居民不過三四千人,而且大多是蒙元后裔畏兀兒和哈剌灰。
秦軍來了以後,不但將衛所擴大到原來的三四倍,還在外圍新建了十個千戶所,讓屯衛試種各種抗旱農作物,爭取做到糧草的自給自足。
現在,整個哈密衛轄區內攻駐有秦軍步兵一萬,炮兵五千,屯衛一萬餘戶,再加上原來的住戶,人口差不多已經達到十萬!
另外,沙州衛和罕東衛也經過了翻新和擴建,分別駐有秦軍步兵一萬和屯衛五千,這樣算下來,整個關外就駐有秦軍三萬五千和屯衛兩萬。
而邊防重鎮嘉峪關同樣駐有步兵一萬和炮兵五千,剩下的五萬精騎則全部駐守在甘州衛附近,至於原來陝西行都司的十二個衛所,主要還是以屯衛為主。
孫傳庭之所以這麼安排,主要還是為了防禦蒙元瓦刺部的進攻,至於其他地方,有五萬精騎足矣,現在大明的鐵路線已經通到了各個行省,西北各省的土司如果不老實,直接用鐵路把騎兵運到附近,然後一通狂奔,他們基本剛起事幾天,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第十六卷 第三十二章 秦軍小將
清晨的陽光剛出現在天際,哈密衛軍營的校場中已經操練的熱火朝天,一隊隊明軍士兵在將官的指揮下練習著各種槍械動作,揮汗如雨,專注無比。
雖然寒冬未過,侯拱極卻穿著薄薄的單衣,在校場的正中央,揮舞著長槍,一遍又一遍的練習著一套簡單的槍法。
這套槍法並沒有什麼花哨的把式,就攔、拿、扎三個基本動作組合在一起,一目瞭然,招式雖然簡單,侯拱極使出來卻是威猛至極,尤其是那槍扎出去的時候,”噗噗噗“只見寒芒點點,槍影都看不清!
練了大約半個時辰,他終於停止了手中的動作,提氣收槍。
很快,兩個親衛從遠處走過來,一個遞上溼毛巾,一個接過他手中的長槍,從那親衛略微有點吃力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