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2/4 頁)
世三大語言是漢語、英語和西班牙語,漢語是第一大那是因為我們人多但地域就集中在一塊,要說世界上最流行的還是英語和西班牙語,甚至是葡萄牙語傳播面積都比漢語廣,這些都是列強殖民造成的。
要說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有底蘊嗎?有是有點,但跟漢語幾千年的底蘊比起來那就差的遠了,漢字的全面性,漢字的多樣性,漢字的藝術性都不是其他語言可以比擬的,說直接一點,世界上只有漢字的書法作品才能稱之為藝術品,才能賣出大價錢,其他字,你哪怕寫一籮筐,能賣錢嗎,有人要嗎?
朱慈炅有個夢想,那就是讓漢語變成世界通用語,所以文化殖民是必須的。
在現階段軍火生意不用急,只要保持世界領先的效能和質量,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找上門來;文化殖民也不能急,這是需要基礎的,起碼得有交流的需求才能推廣,現在這個需求暫時還沒有;想來想去現在的能做的就是推廣經濟殖民了。
有很多事就是這麼巧,朱慈炅現在極力發展大明經濟呢,為了發展經濟,他連修鐵路這招都使出來了。要說什麼才是最能推動經濟發展的方法,什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實業,賣土地,蓋商品房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正規手段,發展起來其實都不算快,真正最快的手段就是經濟殖民!
要知道明朝中期之前,世界所有國家全加起來財富都沒大明多,但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到清朝後期,列強只用了短短几百年時間就超越了我們幾千年的積累,靠的是什麼,主要就是靠經濟殖民,那速度,比正規手段快上百倍!
當然,還有一個更快的手段,那就是去搶,但是那跟經濟發展其實沒有多大關係,等於是在空中砌樓閣,最後還是要靠經濟基礎來維持,不然就是暴發戶,富不過幾代的。
要開展經濟殖民,首先你要有大量的廉價商品,比如說一塊布,如果土著織出來的和你的質量差不多,價格比你的還便宜,那人家為什麼要買你的?只有質量比人家好,價格還比人家便宜才能佔領市場,這等於是銷路有了,但是成本要控制,質量要保證,產能要提升,這樣才能依靠經濟殖民快速發展。
也就是說,如果大明的百姓還用老式織布機織布,那麼這個經濟殖民其實沒有多大意義,混個溫飽而已,何必辛辛苦苦賣到國外去呢。
現在大明的優勢產品就是軍工產品和高檔奢侈品,但是這些都是賣給列強的不是賣給殖民地土著的,賺錢是很賺錢,但是這個錢主要是他朱慈炅在賺,也等於是國家在賺,利潤是高,但規模太小,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並不是很大。說直白點就是,他朱慈炅現在是賺了很多錢,一年下來出去成本和開銷他差不多能賺上億兩銀子,好像多到恐怖,但是平均到每個大明百姓身上還不到一兩銀子,一兩也就相當於後世的一百多塊錢,這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多大意義。
所以朱慈炅準備在大明掀起一場工業革命,把蒸汽機推廣到各行各業,大力提高生產力,生產出大量廉價的商品,透過經濟殖民迅速佔領海外市場,讓大明重新奪回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寶座,以經濟促進軍事發展,再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這樣大明才能真正崛起。
這是一個相當重大的課題,並不是他一個人能想周全的,所以他不得不再次召集一眾親信來商討。
當然,這次是來文的,那些武將就免了,他召集的人員主要有:
內閣首輔禮部尚書徐光啟;
工部尚書畢懋康;
工部左侍郎王徵;
工部營繕清吏司郎中宋應星;
再加上一個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就算差不多了。
為什麼要叫上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呢?他就一個特務頭子,跟經濟發展有關係嗎?大家可別忘了,他還是日興隆商號的幕後大老闆呢,這貨當錦衣衛指揮使不上心,賺錢倒是挺來勁的,現在也算是個小小的經濟學家了。朱慈炅叫他來主要還是想聽聽他賺錢的心得,發展經濟不光是要靠技術,靠市場,還要靠人,得有人去帶頭,帶著大家去賺錢,這種人就是所謂的老闆,現在大明最大的老闆當然是他朱慈炅,但是他只是兼職的,他的主業還是當皇上。這貨是反過來了,主業是當老闆,副業是當錦衣衛指揮使,所以現在大明最大的私營老闆應該是他,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
朱慈炅待大家到齊了,便立馬丟擲了經濟發展的大課題,讓他們自由發言,獻計獻策。
首先發言的當然是內閣首輔徐光啟,他主要注重的是農業發展,說到這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