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部分(第3/4 頁)
不是一般人物,他們都得了鄭芝龍的真傳,做起海盜來那叫一個厲害啊,遠遠超過了朱慈炅的預期,最後他們甚至發展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國家,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暫且略過不表。
第八卷 第七章 籌建特區
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三月十五,甲戌科殿試在紫禁城皇極殿前廣場舉行,朱慈炅高坐在皇極殿前的三層臺階上,等著一個個貢生一一上前參拜領取試題。
只見他面帶微笑,不住向上前參拜的貢生點頭示意,貌似很器重他們的樣子,心裡卻在不住嘀咕:“不認識。”“沒聽說過。”“這叫我怎麼點狀元啊!”。。。。。。
他點狀元的標準很簡單,不看文采不看書法,只看你有沒有留名青史,當然這個留名青史也是有侷限性的,必須是他看到過或者聽說過的青史,要他不知道的,就算留名青史也是白留了。
這科的貢生貌似運氣不是很好,直到都快輪完了朱慈炅還沒遇上一個略有耳聞的,正當他意興索然無所適從時,一個丰神俊朗的年輕人走到臺階下,雙膝跪地磕頭道:“學生陳子龍參見皇上。”
朱慈炅一眼掃過去就被他吸引住了,眼神中逐漸露出了興奮之色,呃,這個,不是因為他長的帥啊,也不是因為他的名字有點接近歷史名人趙子龍,主要是因為朱慈炅看著他有些面熟,這人他絕對見過!
熟人好啊,實在沒有‘名垂青史’的名人,點個熟人當狀元也是不錯的選項嘛。
下面的莘莘學子要知道皇上點狀元是這標準,估計會氣得一口血噴出來,這簡直是**裸的任人唯親啊!
沒辦法,誰叫他是皇上呢,想點誰當狀元就點誰當狀元,不服氣你可以不來考試嘛!
朱慈炅瞅了半天愣是沒想起來在哪裡見過這位帥哥,只得點頭讓他先領了試題退下,而後才低聲問道:“這人是誰啊,朕好像在哪裡見過。”
他的話剛落音,一旁的曹化淳立馬躬身回道:“回皇上的話,此人乃是徐光啟徐大人的學生,曾在文華殿參與編修《農政全書》,皇上您上次去文華殿檢視《農政全書》編修進度的時候可能無意中看到過他。”
朱慈炅聞言,瞬間就回想起來了,的確是在文華殿見過這個陳子龍,人才啊,這麼年輕就能參與《農政全書》的編修,狀元就他了!
其實,這個陳子龍在歷史上還是蠻有名的,他是明末著名的文學家,明末清初三大詩人之一,號稱明詩殿軍、一代詞宗、駢賦高手、策論名家。。。。。。。朱慈炅是不怎麼關心歷史,孤陋寡聞而已,要不還不得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啊!
不過也算陳子龍運氣好,被朱慈炅無意中瞟到一眼,成就了他狀元的名頭。要知道在崇禎朝,他在科舉考試中可是出了名的命背,他在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秋闈中就已經高中舉人了,但是,崇禎四年辛未科,他不小心在試卷上塗改了一個字,會試不透過;崇禎七年甲戌科,主考官溫體仁看他不順眼,會試不透過;直到崇禎十年丁丑科他才金榜題名,不過也只是個三甲同進士出身,與他大文豪的身份極不相符合。
在崇正朝陳子龍可謂時來運轉,還未開考便已經高中狀元不說,朱慈炅甚至已經開始考慮怎麼把他培養成內閣首輔了!
這並不是朱慈炅任人唯親,陳子龍是徐光啟的學生當然給他加分不少,但主要還是因為他參與了《農政全書》的編修。要知道徐光啟可不是那種任人唯親的人,他要沒點本事,徐光啟不可能把他放到一堆翰林中間去編書,翰林是什麼,那可都是一甲進士及第的高才,徐光啟都對他的才能這麼認可,朱慈炅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好巧不巧這次殿試的時務策正好是論農政,當然,這也不是朱慈炅有意作弊,為陳子龍大開方便之門,他出題的時候還不知道陳子龍這號人物呢。
他之所以將時務策定為論農政主要是為了開發遼東,現在遼東積雪正在融化,北直隸、山東等省因為西北大旱而多餘承載的平民百姓即將遷往遼東,把他們遷過去就是為了使遼東變成大明的北糧倉,以解決大明常年南糧北調所造成的巨大浪費。
要知道從南方把糧食運過來光運費就是一千多萬兩,大明一年的稅賦才多少,有一小半都損耗在這上面了!
他也曾想過修鐵路,一次投入可能不止一千萬兩,但建成以後運輸的成本卻能降到忽略不計的程度,可他一開啟地圖,才大致掃了一眼就放棄了,這年頭,要修黃河大橋甚至是長江大橋那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遼東就不一樣了,從京城到遼東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