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部分(第2/4 頁)
們又分別從東番和巴達維亞各派出了六艘商船,轉運當月的貨物。
不用說,這十二艘商船的結局和前面十二艘的結局一樣,都被施大、洪旭和甘輝連人帶船一起搶了,到了八月中旬荷蘭東印度公司終於察覺到有點不對勁了,因為上個月的商船並沒有按時到達,甚至一點訊息都沒有,難道他們是在海上遇到風暴了嗎?
此時,荷蘭人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是被海盜給截了,因為現在東南亞海域最大的海盜頭子鄭芝龍已經跑大明去做王爺去了,第二大的海盜頭子劉香又是他們的合作伙伴,其他海盜勢力要吃下他們五六條武裝商船幾乎是不可能的。
商船遭遇海上風暴失蹤的事情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所以荷蘭人並沒有採取太過激烈的措施,只是派出一隊搜救船從巴達維亞出發,沿他們制定的航線,向東番方向搜尋過去,希望能找到這兩支船隊。
到了九月份,他們還是按時派出了商船,因為兩邊的生意都耽誤不得,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逐漸霸佔了東南亞市場,每個月各國據點的銷售那都是有定額的,人家客戶把定金都交了,你不把貨送過去,人家客戶那邊肯定會跟你沒完,如果這樣搞幾次,那塊市場可能就會丟掉,所以九月份他們不但發出了當月的貨物還補齊了七月份的份額,也就是說,這次他們兩個方向都派出了十多艘商船!
第八卷 第十三章 無恥海盜
前文說到荷蘭人為了補齊七月份的貨物,九月份分別從東番和巴達維亞發出十多艘武裝商船,這裡可能有人就要問了,兩個方向剛失蹤了十多艘,你又一邊派出十多艘,去給海盜送菜嗎,這不白痴嗎?
如果從當時的情況分析,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樣做並不是白痴行為,首先,他們並不知道施大、洪旭和甘輝這三股海盜的存在,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商船是被海盜給打劫了,那個年代商船在海上遭遇風暴失蹤的事情太多了,他們下意識的認為這些失蹤的商船是在海上遭遇風暴了。
其次,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各個據點的生意必須維持,延遲一兩個月給人交貨或許還沒什麼太大的問題,如果你因為自身原因而賴掉別人的貨,那這生意就不用做了,這可是一年能賺取幾千萬兩白銀的生意,他們是不可能放棄的,所以,貨必須補發。
最後,他們並不認為有海盜敢來打劫他們十多艘武裝商船,十多艘武裝商船再加上一千多名火槍手在那個時代是什麼概念,不說文盲探險家皮薩羅用不到兩百人征服人口八百多萬的印加帝國的事,光說說荷蘭第一次對大明大規模的入侵。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巴達維亞總督庫恩派出了十六艘戰艦和一千多名士兵,準備進攻澳門,用武力開啟大明通商的大門。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很明顯,在荷蘭人看來十六艘戰艦和一千多名士兵足以打敗大明這個擁有億萬人口的封建王朝!這不是胡說啊,要是他們自己都認為打不過大明還派這些人去進攻大明,那他們就真是白痴了,事實上他們不可能是白痴,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十六艘戰艦和一千多名士兵是可以打敗大明的!
另外,這十多年正是荷蘭發展最迅猛的時期,現在荷蘭的戰艦已經變成擁有上百門大炮的超級戰列艦了,十多年前的戰艦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武裝商船而已,也就是說,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看來,十多艘武裝商船在東南亞海域完全可以橫行無忌,壓根就不用怕什麼海盜!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句不用說,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但這這一句並不完整,後面那一段估計就很少有人關注了。《孫子謀攻篇》的原文是這樣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現在的荷蘭就屬於最後一種,不知彼又不知己,他們並不知道大明的軍工技術已經在短短几年時間迎頭趕上,在質量上已經超越了他們,現在缺的只是數量而已。同時,由於發展過於迅猛,他們已經迷失在海上霸主的榮耀裡,完全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在崇禎朝他們是栽在海上新貴英國手裡,在崇正朝,他們怕是先要在崛起的大明手裡吃個大虧。
像這次商船失蹤的事,如果謹慎一點的絕對會派軍艦護航,最不濟也要先四處打聽一下情況,看看海上勢力有什麼變化,像他們這樣不管不顧,自然是又給施大他們送上了一盤大菜。
在三百多艘幾乎同樣火力的武裝海盜船面前,六艘武裝商船和十二艘武裝商船其實沒多大區別,都是完全碾壓,施大他們只是稍微多費了一點手腳,二十四艘荷蘭商船又連人帶船消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