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2/4 頁)
運轉,現在還要到大明火器學院去授課,畢懋康負責的是火槍原理,王徵負責的是機械原理。
還有孫元化,他已經晉升兵部尚書了,這次遼東之戰孫承宗可以說心願已了,皇上也慢慢長大了,懂事了,他也不用再操心了,所以,他直接把兵部尚書的擔子給卸了,專心對付建奴。
這兵部尚書的頭銜朱慈炅自然是屬意孫元化的,袁崇煥有傲嬌的毛病,已經被逐漸邊緣化了,在朱慈炅的堅持下,這兵部尚書的頭銜最後還是落在了兵部右侍郎孫元化身上。
新官上任本來就忙,再加上他還要負責火炮的生產和火炮兵的訓練,更是忙的不可開交,但這火器學院他還必須去教,誰叫大明現在就他最懂火炮呢,他不去教火炮原理誰去教。
朱慈炅這幾個親信是累到不行了,但是這個成績也是顯著的,這一千名學員本來就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再加上這些名師的教導,那成績可謂一日千里。
讀過高中的人都知道,有些人文科好,什麼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地理,輕輕鬆鬆就能打個九十分以上。也有人理科好,數學、物理、化學都不用怎麼看書,考試起來也能輕輕鬆鬆打九十分以上。當然,也有文科和理科都好的,這種人應該是很少的。
為什麼同樣的教材,同樣的老師會這麼大的差別呢?不得不說,這是各人的天賦,有些人天生就文科好,有些人天生就理科好,沒有理由,沒有原因。
在明朝,如果你有文科的天賦,那麼恭喜你,準備當大官吧,金榜題名靠的就是文科。如果你是理科天賦,那麼對不起,你可能一輩子都是童生,君不見,在高中,那些數學、物理、化學成績好的,語文、英語什麼的基本上都是慘不忍睹,而這次工部招的這一千人基本上都是這種人。他們考不上秀才並不是因為他們蠢,而是因為他們的天賦在理科不在文科,四書五經什麼的,他們十年寒窗也只能學個一知半解,但是學起數學和什麼機械原理、火槍原理、火炮原理來,那叫一個快啊,兩三個月以後基本上就可以出師了!
這不是誇張,其實他們要學的東西並不多,比如數學,基本上學個加減乘除和幾何基礎就行了,這些人能透過考試證明他們加減法肯定學的好,這些人能透過面試,證明他們肯定不是蠢人,所以加個乘除和幾何基礎壓根就不算個事。再比如機械原理,並不是說讓他們學會怎麼設計活塞,活塞已經設計好了,他們只要學會怎麼用就行了,還有那麼多機床做示例,這對頭腦靈活的人來說又有什麼難度呢?再比如說火槍原理,並不是讓他們去憑空設計一把燧發槍出來,燧發槍樣品擺在這裡,你只要知道所有零件的功能就行了,這對頭腦靈活的人來說就更加不是問題了。
第七卷 第三章 風帆戰艦
第一批人才培養的差不多了,朱慈炅終於可以考慮造船的問題了,說到這個造船,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鄭和下西洋,兩百多年前,明成祖永樂帝朱棣為宣揚大明國威,迫使西洋諸國稱臣納貢,派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那那時大明是何等的強盛,何等的威風啊。
據傳鄭和船隊中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換算成現在的長度就是長151米,寬61米這是什麼概念呢?拿現代的艦船來對比一下,現在最大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長333米,寬77米,也就是說,鄭和寶船的長度是現在最大航母的一半,寬度只差十來米,好吧,木船造這麼大,不知道現不現實。
當然,朱慈炅不用考慮鄭和寶船現不現實的問題,因為他現在還不用造這種排水量上萬噸的超級鉅艦,系統給的戰艦裡面就沒這麼巨大的,最大的一級風帆戰列艦也就七十米長二十米寬,排水量才三千噸左右。
明朝初期在造船技術上的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但朱慈炅不知道過了兩百多年以後,大明的造船技術有沒有退化,要造戰艦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所以他把資歷最老的徐光啟和工部尚書畢懋康召到御書房,先了解一下情況。
這兩人都是他親信中的親信,跟他們說話自然不用拐彎抹角,朱慈炅直接問道:“恩師,朕想造一批長二十一丈,寬六丈的戰艦,不知道我大明現在能造出來不?”
徐光啟聞言,先看了一眼畢懋康,見他淡定異常,並沒有什麼為難的神色,這才回道:“皇上,按我大明現在的造船能力,這麼大的戰艦是能造出來,不過投入頗大,耗時較長,不知皇上怎麼突然想到要造戰艦呢?”
朱慈炅聽聞造船沒有問題,自然開心不已,至於耗費較大的問題,到時候有了無敵艦隊,還怕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