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3/4 頁)
是大明的鐵路再有十來天就要修到滿涇衛了,到那時,從任何地方調兵都不會超過半個,就算歐陸列強都在背後支援又怎麼樣,他們趕的過來嘛,就算人能趕過來,糧草跟的上嗎?
雙方的實力對比大致介紹完了,接下來就是商討具體的戰術了,朱慈炅直接將白蠟杆塞到盧象升手裡,朗聲道:”好了,下面開始商討具體的戰術,先由建鬥給大家介紹一下初步的計劃。戰術運用得當正是我們每每克敵制勝的關鍵,所以大家有什麼好的意見和建議都要踴躍的提,大膽的提,要儘量排除所有問題和隱患,爭取制定一個最完美的戰術出來。“
現在大戰之前開會商議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大家倒是習以為常了,正是因為每次戰術制定的都很詳細,明軍才能在歷次大戰中以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收穫。
當然,面對那些小國和弱國,直接碾壓過去也能贏,但是如果沒有詳細的戰術,亂打一氣,損失的兵力可就不會只有這麼一點了,不說別的,光是一個莫臥兒帝國,當初如果硬幹,大明不打得元氣大傷才怪。
盧象升也是歷次大戰中的佼佼者,對於戰略戰術的運用早已爐火純青,他接過白蠟杆,直接指著地圖道:”我們此戰的目標是拿下整個西伯利亞,如此廣袤的疆域,最大的問題就是糧草運送,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草,大軍不要說作戰了,生存都是問題。但是,橫坦在我們面前的是西伯利亞山地和西伯利亞高原,人力運送糧食很難保證大軍的供給。所以,我們準備用南洋和南亞的老辦法,陸上以鐵路線推進,用火車運送糧草,而且還要利用戰艦從各大河流運送糧草,水陸並進,一舉拿下西伯利亞!“
第十五卷 第五十五章 燃燒的遠征(三更,感謝T34/85大大打賞)
七月的西伯利亞慢慢回暖,滿涇衛更是已經溫暖如春,感恩河的冰早就化了,承宗山脈的雪也消融的差不多了,整個衛所內外到處是移植來的蒼松翠柏,一片綠意盎然。
這個時候鐵路正好通到了滿涇衛,一車車的水泥鋼材,糧草輜重不停的運送過來,藩屬國的六個軍團更是早已乾的熱火朝天。
他們主要是在修城牆,原衛所的城牆早已煥然一新,衛所的四周也已經開始修建一圈更高的城牆,整個山谷都被囊括進去了,最遠的甚至已經修到了感恩河的河岸上。
還有一部分人正在工部官員的指揮下搭建橋樑,感恩河在這一段並不是很寬,最寬的地方也不到五百步,而且中間還有很多沙洲,所以橋樑修建起來倒不是很困難。
一個個粗大的橋墩早已排成一條直線,延伸到對岸,各種鋼樑鋼架也已經堆滿兩岸,北海艦隊的探路船隊也已經趕到了,眾人正合力把鋼架吊上去,準備澆灌混凝土。
與外面熱火朝天的景象不同,原滿涇衛的衛所內一片莊嚴肅穆,現在的衛所已經改造成了一座陵園,原來的建築已經差不多拆光了,只留下四周幾排軍營供守陵的將士們居住。
在陵園的正中間,是一個巨大的青石廣場,一座高達數丈的雕像矗立在廣場中央,打掃陵園計程車兵在他的面前顯得是那麼的渺小。
這正是太傅孫承宗的雕像,他一身戍裝,仗劍而立,目視著西方,彷彿在告訴侵略者: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
此時,先期抵達的盧象升、曹文詔和楊忠正在雕像下祭拜。
盧象升帶頭點燃了一把香,恭敬的鞠了三個躬,然後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最後認真的把香插進香爐中。
等曹文詔和楊忠把香插進香爐,他才嚴肅的道:”皇上的行宮和大橋的建設速度必須加快,文詔你去督促一下,另外,靠河的那面城牆上要修築一排炮臺,這裡可是我們的大後方,皇上也要在這裡坐鎮指揮,安全保衛一定要做好,維漢,這個你去負責。“
曹文詔和楊忠聞言,連忙抱拳應命,然後轉身飛快的安排去了。
這個時候,百萬大軍還沒有抵達,火車主要還是用來運送物資的,要是所有人都坐火車過來,光是將近百萬大軍,四十列火車來回拉都要拉十多天,再加上糧草輜重,怕是半個月都拉不完,所以盧象升乾脆令所有將士分軍團一路行軍,走過來。
這樣辛是辛苦點,但不怎麼耽誤時間,糧草輜重都不用攜帶的話,光是人和馬,行軍速度還是很快的,五六天就能趕過來了。
至於朱慈炅,自然是要等一切都準備妥當了再過來,他來可是指揮百萬大軍出征的,而不是指揮人修橋砌城牆的。
六天後,除了禁衛軍第一軍團,所有軍團全部按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