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部分(第3/4 頁)
個時候還沒有人去研究印第安人的由來,而朱慈炅卻知道,美洲的印第安人是從亞洲遷徙過去的。
這個所謂的遷徙並不是說一次性大規模遷徙過去,而是在幾千甚至上萬年時間裡,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慢慢遷徙過去的。
而最後一批,相傳就是幾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進攻東瀛時被海上風暴吹到美洲大陸的蒙人和宋人。
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弱小的東瀛那個時候根本就不是強大的元朝的對手,元朝之所以兩次遠征東瀛都失敗了,跟當初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國失敗的原因一樣,那就是遭遇了海上風暴,大部分戰艦和士兵都被吹的沒影了!
也就是說,明朝時期的印第安人很可能還有一部分未被早幾千年甚至是上萬年到達美洲的印第安人同化,他們可能還保持著自己的語言習慣,又或者風俗習慣。
為此,朱慈炅特別從漠南、漠北和西域找來了一批蒙人,這些蒙人幾乎囊括了大部分蒙人部落,也就是每個蒙人部落幾乎都被徵召了幾個人,而且是男女老幼一大家子。
這些人就是朱慈炅給盧象升想的對策,簡單來說就是儘量找到未被同化的蒙人甚至宋人,然後跟他們搞好關係,再透過他們逐步與北美各地的印第安部落搞好關係,這樣,就能避免出現矛盾了。
其實,印第安人一開始對外來者是相當友好的,像哥倫布探險的時候,就那麼點人,要不是當地的印第安人友好,他們肯定是回不去的。
只是後來的歐陸列強為了土地和資源,慢慢的和印第安人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到後來的米國立國之後逐漸演變成戰爭,直至演變成對印第安人的大屠殺。
朱慈炅當然不會這麼幹,這個時候大明並不缺土地,北美的印第安人也佔不了多少土地,而資源,印第安人需要的打獵資源和大明帝國需要的礦產資源也沒有實質上衝突。
所以,對於大明帝國來說,排擠和屠殺印第安人壓根就沒有一點必要,還不如把他們全部變成大明帝國的子民來的實惠。
盧象升自然知道皇上對當地印第安人的政策是以拉攏和懷柔為主,所以,當他聽陳於泰說選定修建陸海軍聯合基地,或者說金山城的地方有印第安人部落時,眉頭瞬間就皺起來了。
去別人的地盤上建立城池,又不能隨隨便便就動手,這個難度真不是一般的小。
他甚至想換個地方建城,但是一番瞭解之後,他只得無奈的放棄了,因為整個港口附近也就那裡淡水資源比較豐富了。
他們要在這裡建立的可不是個小城池,最少要達到百萬人的規模,後面甚至還會擴建,因為光是前期到這裡來的正規軍團和藩屬**團加起來就有五十萬人,還有各大工廠的僱工最少也是十多萬,一般地方哪裡有這麼多淡水供他們使用。
盧象升最後還是決定先帶人過去,能透過和平的方式解決自然最好,如果不行,那只有驅離了,皇上說的拉攏和懷柔可不是一味的遷就,對於那些沒法拉攏和懷柔的,那就只有不客氣了。
眾人商議妥當之後,盧象升即刻下令,讓楊忠和祖大壽帶著十萬忠勇軍和五萬東瀛第一軍團的將士在這裡協助陳於泰修建港口,所有修建港口的物資也全部卸到這裡。
而他第二天一早帶著十萬天雄軍和五萬東瀛第一軍團的將士,坐著船,在趙明鋒指引下,趕往選定修建金山城的地方,至於修建城池的材料和十五萬人馬的糧草自然也一併帶上了。
這些武裝福船和超級戰列艦大部分都是要回轉的,最多留下幾十艘武裝福船協助他們轉運物資,修建城池的物資和修建港口的物資當然不能卸在一起,到時候轉運起來就麻煩了。
盧象升的想法是一次到位,儘快把所有物資卸下來,讓艦隊去接第二批人和物資,他可沒想過再回頭找其他地方。
好在建城的地方離港口也就一百多里,輪船的速度,兩個多時辰就到了。
對於怎麼和當地土著接觸,盧象升也沒有什麼經驗,不過本著以和為貴的前提,他還是命令大軍先不要下船,而是先派趙明鋒帶著幾個錦衣衛高手去試著與當地部落溝通,看能不能讓他們派人到船上來商議。
如果十五萬人嘩啦一下全下去,那十有**是要引起人誤會的,畢竟人家也不是傻子,這麼多手握兵器往那一站,很難讓人相信你不是來入侵的。
趙明鋒此前也沒有事先和這裡的印第安人部落聯絡,這個皇上也是有交待的,因為當時溝通人員還沒有找齊,並沒有隨探險隊一起前來,貿貿然和人家接觸,萬一引起了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