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部分(第2/4 頁)
這些年來大中軍許多大將的子嗣,也都逐步的開始成年,大中朝不推行世襲制,這些大將的子嗣,如果想要繼承他們父輩的衣缽,那麼他們唯一可以走的路,便是進入講武堂進行系統的學習,之後按照他們的成績進行統一分配,絕不會讓他們到各自父輩的軍中服役,如此一來,也就不可能再像舊時那樣,形成軍閥集團。
這一戰之中,還有一件事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在出戰的艦隊之中,有一名艦長,名叫鄭森!
鄭森也正是舊時空著名的鄭成功,在鄭家集團投降大中朝之後,鄭森沒有跟著鄭芝龍進入到海貿集團之中做事,而是在鄭氏集團投降大中朝的第二年,鄭森便聽從了錢謙益的建議,投到了皇家海軍之中,先是進入到了寧波皇家海軍講武堂進行了兩年時間的學習,之後因為他的成績非常優秀,開始在一條巡邏船上擔任見習船長,前段時間正是轉為了一條三等戰艦的船長,成為了皇家海軍之中的一個耀眼的新秀。
此戰鄭森也以一條三等戰艦的艦長的身份參戰,在對荷蘭人艦隊的海戰之中,鄭森所率的這條戰艦作戰極為勇猛,而且全船水兵在他的率領之下,操船靈活,炮擊猛烈而且準確,並且適時的堵住了兩條荷蘭戰船逃走的去路,雖然戰船在作戰之中受損嚴重,但是卻幫助其他戰船最終俘獲了這兩條荷蘭戰船。
海戰之後,鄭森還帶領水兵快速搶修了戰船,並且投入到了隨後的對岸邊荷蘭炮臺的炮擊行動,他的船隻在炮戰之中再次中炮不退,最終成功摧毀荷蘭人一個炮臺和幾門重炮。
在他的船隻嚴重受損,鄭森本人還受了輕傷的情況下,他指揮戰船衝灘擱淺,保住了戰船不沉,在攻打熱蘭遮城的時候,他帶領全船水兵,將船上的火炮卸下,又加入到了炮擊熱蘭遮城的炮陣之中,此戰立功非常大,被劉巖明專門提名,請兵部授予他一等海戰戰功勳章。
除了鄭森之外,此戰之中還湧現出了一批優秀海軍指揮官,其中還有一個人有必要也提及一下,這個人就是施琅,在鄭森投入皇家海軍的時候,施琅因為族叔投順大中朝最早,有背叛鄭家的嫌疑,所以鄭氏集團投降大中朝之後,施福認為他們不易再留在海貿集團做事,於是便帶著族人轉入到了海軍系統之中,施琅作為他的侄子,也跟著一起進入到了皇家海軍服役,同樣也是經過了兩年時間海軍講武堂的培訓之後,成為了一條戰船的見習艦長。
此戰之中,他所在的戰船艦長在海戰中身負重傷,施琅隨即接替了艦長的指揮,率領全船水兵繼續和荷蘭戰船進行炮戰,最終成功擊毀一條荷蘭戰船,也立下了不小的戰功。
這些人之所以能在海軍之中脫穎而出,跟他們的經歷分不開關係,他們這些年青一代早年都習慣於在海上作戰,早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轉入皇家海軍之後,想不出類拔萃都很難,所以在這一次海軍克復臺灣島的作戰之中,都紛紛有上佳的表現。
肖天健得知之後非常高興,親自以皇帝的名義,對這些有功之人進行了嘉獎,特令鄭森、施琅這些人赴京接受他的親自授勳。
至於此戰俘虜的一千多荷蘭人,肖天健下旨將其關押到福建泉州,統治荷蘭當局向大中朝繳納二百萬荷蘭盾作為戰爭賠款,方可釋放這些俘虜。
荷蘭東印度公司本來得知大中朝攻打臺灣島的訊息之後,想要派兵增援臺灣的,但是何奈他們手頭戰船有限,雖然荷蘭擁有相當多的戰船,但是在亞洲他們的戰船數量並不多,而且荷蘭人也得知大中朝海師力量現在已經非常厲害,他們即便是派船增援也不見得能救得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
就在他們剛剛在巴達維亞組織起來了一支船隊,想要出發救援臺灣的時候,便得知了大中朝已經攻克了熱蘭遮城和赤嵌城,將島上的荷蘭守軍全數殲滅俘虜,於是他們只能放棄了救援計劃,派人前往廣州和大中朝談判。
經過一番交涉之後,荷蘭人只得按照大中朝的要求,支付了二百萬荷蘭盾作為戰爭賠款,才將那一千多俘虜給接回了巴達維亞,至此荷蘭人在中國沿海的勢力被大中朝徹底逐離,大中朝也徹底控制住了日本的貿易航線。
大中朝克復了臺灣島之後,西班牙人也開始更加感受到了大中朝對他們的威脅。
西班牙人早已佔領了呂宋,在他們的經營之下馬尼拉已經成了現在西方在亞洲最大的商港,西班牙在亞洲的利益,完全需要馬尼拉來支撐。
而天元七年之後,中國海師的各種船隻還有一些不明漁船,便開始頻繁出現在了馬尼拉一帶的海面上,許多不明身份的中國人也開始出現在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