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給拉回了正路。拖拉機辛勤耕耘了半天只留下兩道礙事擋道的大溝,寬宏大量的村人怕支書太難看,就把路邊原有的排水溝加在一起,拼湊地叫起了三道溝。所有這一些都有據可考。賀發解放前做過保長,困此*中他的這些輝煌經歷就被白紙黑字地記載分明瞭,貼得劍之晶村的前排後院到處都是。
老莊,老村的名字;柿樹園,曾經種過柿子樹;下渠嶺,乾渠從這下到低窪處;大炮臺,以前打仗遺留下來的炮臺;鐵路北,就是緊靠村北隴海鐵路的北面;二道閘,村上第二個抽水站。
所有這些地名中,只有現在村民居住的“劍之晶”,是年代最久遠,韻味最充足,也是傳說編得最有聲有色的。
晶都縣境內北部有一座出過土匪山大王的小山,叫羽山,取其羽化成仙之意。兩千多年前,晶都剛由秦始皇設定成郡縣時,就有一幫無聊士子牽強附會,硬把“羽”和“禹”掛上了溝。話說禹的老爹鯀不踏踏實實排汙除澇,反而投機取巧去偷什麼見水就長的息壤。鯀觸怒了天帝,天帝就讓劊子神把他押到羽山一劍結果了。和“三道溝”有點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羽山頂有塊大石頭上裂了三條縫,那些文人們知道後,如獲至寶地把它添枝加葉進了傳說。他們對外一致聲稱這就是試劍石,也叫三縫石。嗚呼哀哉!起名字的能力,一幫號稱博古通今的飽學之士尚不如掛著“狗剩”“二蛋”外號的鄉野村夫。
既然有那幫尸位素餐的所謂學士無聊在前,那躬耕不輟的的父老鄉親有意在後,也就無可厚非了。先祖們循著羽山試劍的傳說,也自取所需地嫁接起這個神話。
當天神誅殺鯀前試劍時,因為用力過猛,把劍的精神靈氣全部震出了劍身。有了劍之晶村先祖的解釋,那傳說中劊子神的寶劍不能將鯀徹底殺死,就和鯀的神通廣大沒有了關係,而要歸功於寶劍精神靈氣的脫離。鯀的腦袋被砍下後,屍身三年不腐,後被人一劍劈開,就跳出了為後世所稱頌的禹。而那精神靈氣就象鳳凰一樣,若不擇良木而棲好象就顯示不出它的與眾不同。它今日崑崙明日篷萊地遊蕩了數百年,直到有一天思念故土時遊蕩到了現在被稱為劍之晶村的上空。它看到這個地方山詩田書、風育水馥,一片雅緻所在,遠非那些蹩腳神仙自吹的洞天府地可比,一種深深的歸屬感就喜上心頭,忙急急地衝下來佔住這塊風水寶地。從那後,這個當時還蠻荒濯童的地方,就被稱為“劍之精”。後來此地又大規模出土水晶,人們又將地名改得實至些,叫“劍之晶”。這一叫,就是一千多年下來了。
在政府要求搬造新址時,懂點風水學但號稱堅定唯物主義者的賀發,當然不仁地帶著一群人搶先跑到這個地方安營紮寨。賀發為了安撫帶另外兩群人搬遷的村長和副支書,還悲壯地表示就算自己粉身碎骨,也要和這些根深蒂故的的封建糟粕做堅決做鬥爭。當時的村長和副支書礙於官大一級壓死人的規則,除了背後罵幾句口蜜腹劍外,只能去爭搶剩下的兩塊地方。而剩下的兩處地方除了方位有點差異之外,別的可以說一般無二。於是村長和副支書就抓鬮解決了。當年根紅苗正的村長和副支書早已做古,在*中被整得七葷八素的支書,如今倒頂著賀半仙的名號精神抖擻地到處招搖。而當初搶佔了這塊風水寶地則成了賀半仙最得意,也是最為人所稱道的一件事。三十年過去了,劍之晶村不僅有四五個在外從軍升遷,還有六七個考上中專院校現在城裡工作的人。如果再加上賀半仙在外地做鎮婦女主任的女兒賀芹,和在外面畫了一圈輪迴的李朝正,稱劍之晶村為人傑地靈也不無誇張。於是,一祖同宗的另兩處村名就跟風地改成劍之瑩和劍之亮。
歷史的腳步雖然快跨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晶都縣城也有了專門採集水晶的105礦廠,但在鄉間私自開挖水晶仍屬於要被嚴厲打擊的投機倒把行為。老猴子七個孩子中倒有六個尚未成年,身為一家之主的他面對著孩子們哇哇叫的大口,就只能鋌而走險了。大家比鄰而居,李才知道老猴子家人多糧少,也知道老猴子傍晚和清晨會偷偷摸摸地挖花石,但他沒有聲張。這年頭,誰都不容易,大兒子朝正要不是在家五天只吃三頓,他哪會捨得讓他去當兵。
水晶是晶都的特產,看縣名就能顧名思義得出來。
李朝正在部隊裡讀過水晶方面的科普書,毛主席造水晶棺材時,他還專門瞭解了下這方面的資訊。水晶是地震帶的產物,康熙年間,離這不遠的郯城發生了一場地震,級別之大超過了唐山地震,惶惶有8級,危害波及到十幾個省,四百多個縣市。不過說來也奇怪,偌大一箇中國,地震帶無數,卻只有晶都這個地方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