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2/4 頁)
於是在有心人的引導下,報紙上開始討論起如何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了。
紐約每日時報上面更是開了一個有關海軍的專欄,專門請一些專家就美國海軍的建設發表意見。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也在這段時間裡,在這個專欄裡,他講述了為什麼美國必須要有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他告訴民眾,海洋的主要航線能帶來大量商業利益,因此必須有強大的艦隊確保制海權,以及足夠的商船與港口來利用此一利益。同時他也總結了自獨立戰爭乃至第二次美英戰爭中,美國因為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而在戰爭中受到的種種不良的影響。指出如果有一隻足夠強大的海軍,就可以遏制可能的入侵企圖,並禦敵於國門之外,避免本土遭到戰爭的破壞。
而針對這個足夠強大到底是多強的問題,他也反駁了那種認為足夠強就是足以和英國抗衡的謬論,在這一些列的文章裡他指出,考慮到英國獨特的地緣政治局面,英國必須時刻留下相當大的一支力量來保證歐陸的軍事力量的均衡,同時它還必須在遍佈世界的殖民地保持軍事存在。所以它真正能用於美洲的海軍力量是相當有限的。“我們的海軍不需要和英國一樣強大,只需要能在和英國人的艦隊的戰鬥中讓英國海軍付出足夠大的代價。這大代價必須大到會讓英國人無法在這一戰之後繼續壓制歐洲各國的海軍。只要能做到這一點,英國人就永遠不會冒著失去歐洲的風險來和我們拼命……”
在這樣的局面下,國會開始了對美國的財政支出計劃的稽核,新的造艦計劃已近呼之欲出了。
第二百四十八章,美國需要什麼樣的軍艦
看上造軍艦這個大蛋糕的可不只是史高治一家,鐵路之王範德比爾特也一樣盯上了它。範德比爾特是運輸行業的霸主,在造船上面也有很強的實力。而且由於他在鐵路上面多年的經營,所以他們在傳統的往復式蒸汽機方面有很不錯的技術。他們製造的蒸汽船在內河的航線上佔了很大的份額。當然,海上航線的情況和內河不太一樣,在那裡,英國人因為造船技術方面的優勢,在市場份額上佔據了明顯的優勢。不過誰都知道,美國海軍的造艦計劃針對的假想敵就是英國人,所以,這個買賣自然輪不到英國人來分潤。事實上,自從建立以來,美國海軍的頭號假想敵一直都是英國皇家海軍。只是要對付這個可拍的對手,美國海軍必須先征服一座幾乎比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還要難以征服的超級高山——國會山。
一直以來,國會的傢伙們總會用一切辦法來剋扣軍費,相比每次打完仗,就被削減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不到的陸軍,海軍的處境還算要好那麼一些,不至於時不時的被國會逼著減肥,但是,他們能得到的優待也就僅此而已了。
好在這次拜西班牙人和英國人所賜,白宮和國會山都一反常態,打算要強化海軍了,這樣的機會當然要抓住,但是,海軍立馬就面臨一個問題了,那就是,就連海軍自己都不知道,海軍應該建設成一個什麼樣子。
一般來說,世界老大總是有無數的腦殘粉的,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例外。比如在後世,人畜無害小白兔就是公認的白頭鷹最大的腦殘粉,尤其是在發展海空軍的時候,做出來的新玩具基本上一件比一件更有王師範兒。
這個原則在19世紀一樣是存在的。美國海軍裡面這個時候,也是一水的牛牛海軍的腦殘粉。什麼,要加強海軍,不知道怎麼加強?那還不簡單,直接照著牛牛海軍的樣子來呀。對於後進者,山寨成功者從來都是最高校的辦法。然而,這一次,他們卻很難決定具體怎麼山寨。
因為這個時候正是海軍從風帆轉向蒸汽動力,有木質軍艦轉向鋼鐵軍艦的時期,就連英國皇家海軍自己對於今後的方向也非常的迷茫,對於新時代的軍艦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英國人自己也爭論得不可開交。比如說,艦隊該如何對敵的這個問題,有人堅持應該向傳統的那樣靠戰列線來對付敵人,也有人則依據利薩海戰中的經驗覺得有了難以擊破的鐵甲,新的軍艦應該裝上撞角,正面對敵,必要的時候可以衝上去用撞角解決戰鬥。奧地利海軍就是靠著這樣的正面對敵的楔形橫隊的衝擊戰術,在利薩海戰中一舉擊敗了義大利海軍的。嗯,依照這一經驗,就連英國皇家海軍也給自己的軍艦裝上了古老的撞角。
戰術的變化自然也會導致軍艦設計的變化,在戰列線時代,軍艦用舷側對敵,所以,火炮都要安裝在兩舷,便於發揮火力。而利薩海戰的經驗則告訴大家,鐵甲艦時代,如果採用橫隊衝鋒戰術,就必須要艦首對敵,因而在火炮的位置的安排上也要適應艦首對敵的時代的特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