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部分(第3/4 頁)
真要敢這樣做,會有什麼後果。
到了後來,為了壓制和孤立法國,俾斯麥費盡心力的搞出了一個三皇同盟。然而三皇同盟之間的矛盾也是不小,尤其是奧地利和俄羅斯之間,矛盾更為明顯。俾斯麥為了維持這個同盟,不得不讓德國做出一點犧牲。這自然就讓那些突然變得格外的自大的,覺得老子天下第一了的容克們無比的憤怒。他們越來越覺得當初的那個嚷嚷著“鐵和血”的老宰相現在越來越變成一個膽小鬼了。更何況,隨著德國國內工業的發展,需求不足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很多年前,容克老爺們總是喜歡笑話英國三天兩頭的鬧經濟危機,而如今,德國人的經濟危機的情況比英國還要嚴重。因為英國人又可以轉嫁危機的殖民地,德國卻什麼都沒有。
“德國需要陽光下的土地!”但是老宰相在這件事情上卻是這樣的敬小慎微,在爭奪海外利益的時候畏首畏尾的,尤其是對英國,更是就像是怕老虎一樣。於是曾經膽小得容克貴族們覺得,他們需要換一個更大膽的帶頭人。
而在另一方面,德國的左翼力量一向是俾斯麥的敵人,雖然他們也一直是容克貴族們的敵人。但是,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俾斯麥,他們臨時的聯合了起來,一起把俾斯麥給整了下去。靠著這個機會,德國左翼,尤其是社會民主黨人,第一次在德國的國會里面獲得了相當的發言權,成為了國會中舉足輕重的黨派。當然後來歐洲的社民黨人越來越醉心於合法的議會鬥爭也和這次勝利不無關係。
如今,這場罷工鬧起來了,德國國內的形勢就又有變化了。如果,社民黨當然必須站在罷工的工人一邊,而那些已經變成了資本家的容克呢,如果不能儘快的平定罷工風潮,那他們就會對剛剛執政了的皇帝不滿,甚至,重新和已經下了臺的俾斯麥勾結起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必須儘快的讓他們達成妥協。”年輕的皇帝自己對自己這樣說。
……
在德娜和愛麗絲租住的屋子裡,德娜正在和愛麗絲聊著天。
“我聽說,德國政府可能會做出一定的妥協,要求老闆們為工傷工人提供醫療費用。並且在醫療期間繼續提供工傷工人的工資。”愛麗絲對德娜說,“看起來伯恩斯坦的看法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大家都能達成一個妥協總比因為革命導致內戰好吧。”
“妥協這個東西怎麼說呢,”德娜這時候剛剛寫完她的新的一篇社論,她把鋼筆的筆套套上,然後伸了一個懶腰說,“很多時候,妥協從短期來看是有利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是非常有害的。比如說當年美國,如果在內戰前,南北方達成了妥協,會有什麼結果?”
“大概能少死很多人吧?”愛麗絲說。美國內戰是美國曆史上死人最多的戰爭,無論是此前的獨立戰爭,還是與英國的第二次戰爭,甚至是未來的一戰和二戰,論死亡人數都不如美國內戰來得多。所以,殺起本國人來被外國人殺本國人還狠這句話不但適用於中國,其實也適用於美國。甚至於,基本上可以說是適用於大多數國家。
“那倒是。”的那並沒有否認這個,但是她接著這樣說:“至少短期是。但是你想過沒有,在美國一個國家裡,兩種格格不入的經濟模式如何能長期共存?北方要高關稅,南方要低關稅。這個矛盾可沒辦法解決,最終還是要鬧翻了的。你想想,要是內戰拖到現在來打,結果會怎麼樣?死的人還會少嗎?現在殺人的效率比內戰的時候可要高多了。”
看看愛麗絲沒有繼續說話,德娜就接著說:
“比如現在,必要的妥協不是不能有,但是我就擔心一點。那就是他們,我指的是伯恩斯坦他們,會越來越習慣於妥協,越來越畏懼於鬥爭。但是,我們知道,只要私有制存在,工業化的大生產就不能不產生經濟危機。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條路,一條是徹底的解決方案——透過革命來廢除私有制。因為無論怎樣妥協,資本家都不可能放棄自己的資本,都不可能容忍我們廢除私有制。所以這條道路必然指向內戰。另一條路,就是向外轉嫁生產過剩的危機,這條路則必然指向對外的侵略戰爭,必然指向主要的大工業國之間爭奪殖民地的戰爭。英國的工聯主義的傢伙們不是公開宣稱工人和資本家是有共同利益的,那就是向外發動戰爭,奪取更多的市場,這樣大家才都有好日子過。
所以,無論哪條路,無論是妥協還是不妥協,最終指向的目標都肯定是戰爭。不是內戰,就是外戰。可是愛麗絲,如果是走不妥協的道路,只要革命勝利了,那就徹底的解決問題了。如果走妥協的道路……愛麗絲你看,英國都已經有這麼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