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部分(第2/4 頁)
雖然基地產更廉價,但以後的發展需要有自己的產業,也需要有個國產化來替代“進口貨色”。所以一系列工業鏈條的帶動就是的投入增加了。
不過,那只是給他們打基礎,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零配件還是以基地產為主,孟享耽擱不起那麼多的時間。
為了儘快的出成果,除了人手比之美國人的莫爾小組的四人組多了百倍,就連孟享也參與進來指點一二。雖然有了計算機五原則作為指導,但對於電子計算機的整體形象,開了歷史金手指的孟享可謂是最瞭解的了。即使電晶體和真空管有很大的差異,但計算機的很多原理和規則是相同的。大學學習的計算機基礎也沒有忘得一乾二淨,雖然體系無法健全,但大體的結構還可以提示一二。
“機器的二進位制和老祖宗傳下來的陰陽很有幾分相似之處啊!”俞大維笑道,家學的傳統使得他不是那種從小西式教育,經受了西方文明的全面的白化人,反而是華夏中體西用的典範之一。在孟享的一些提示中,發現了現代和古老的完美結合。
“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啊!”華羅庚是自學成才,接觸的傳統東西也很多,也不是那麼死板。
“孟司令提倡華夏之文明覆興,這老祖宗的東西也有不少好東西啊!”俞大維感嘆道,國內全面西化的風潮依舊很烈,尤其是在被人欺凌不堪的時候,很多年輕人更是嚮往西方的強大。對於先鋒軍此時提倡有選擇的繼承和發揚華夏特色文化,他還是很贊同的。糟粕需要捨棄,好的需要繼承。
但什麼是糟粕,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議性的東西很多。中西醫之爭就一直爭辯的很激烈,自從孟享提高了中醫的地位後不久,就迎來了西醫的全面反攻。雙方從去年開始就在各種場合上爭吵對戰,甚至還舉行了實戰。
這種東西是以引導,不適宜行政壓制。孟享也只是在背後,偶爾幫著中醫助助陣而已,並不干涉提案多。
這些還有著自由的選擇,但諸如纏腳,先鋒軍卻是大肆宣傳,使得聯合戰區內成了人人喊打的舉動了。即使一些老古董留辮子,孟享也沒有強制,只是宣傳上吹風而已。但這個殘害人身體的纏腳,卻是被先鋒軍明令禁止,從經濟手段和行政、法律手段一起下手,徹底根除這種“國粹”。
此外諸如牽扯到信仰、神話一類的,和宗教不同,聯合戰區政府也只是稍加約束,並不強行干涉。
俞大維此時對於這些計劃的名稱就很感興趣。一個夸父,一個伏羲,這都是華夏的古老神話中的名字。而且據他所知,還有個神農計劃、有個后土計劃,甚至還有個蚩尤計劃。
對這些計劃,他只是大體知道一點而已。
對於神農計劃,俞大維只是知道這是個種子改良的計劃,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它的主要內容是植物的全面研究。當然核心正是種子的改良,而其中的一號計劃就是雜交水稻。
源於後世的網路轟炸和考試的死記硬背,孟享對於國家和民族榮耀的袁隆平的超級水稻可是記憶深刻。若是沒有雜交水稻為代表的農業改良,在十幾億張嘴的壓力下,當貧富差距拉大的時候,餓死人的情況依舊會出現。可以說,後世的政治體系之所以穩定,首先是建立在大家吃飽飯的基礎上的。而其中雜交水稻居功甚偉。
從38年初的時候,考慮到地盤上吃飯問題,被糧食緊缺壓得心頭喘不過氣來的孟享已經啟動了農業改良計劃,這是神農計劃的一部分。
除了興修水利和建設的六個化肥廠外,種子改良是其中一大項。而小麥和水稻的改良是重點,尤其是水稻,孟享可是有雜交水稻的深刻印象。
除了意識和觀念的問題,雜交水稻的技術並沒有太多超時代的高科技,剩下的最需要的是不斷的試驗和積累,這需要時間。
聯合戰區內的水稻研究所可是集中了大批的水稻專家,諸如丁穎、原頌周、周拾祿、錢天鶴、謝家聲、楊開渠、沈學年等人,早早的就在先鋒軍的支援下開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
丁穎早在26年的時候,就發現了廣州郊外發現了現在所在水稻的原種。繼33年,研製出了“中山一號”優質稻種外,在36年,他還曾經用華南水稻和印度野生稻雜交,育成“千粒穗”體系,其中的“銀印”稻種轟動中外。
雖然後來受到了鬼子侵略的影響,但在先鋒軍的支援下,他很快有組織起了新的研究。
為了取得更好的資料,38年的時候,先鋒軍就在海南偏僻的地方建起了實驗農場。在當時的加里曼丹島上的南洋基地附近,也建起了實驗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