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有時真想大哭一場。我要能在母親肚裡該多好呀,永遠不用發愁捱餓,幹雞鳴狗盜的事。初一初二年級,就是在這樣的日子下度過的。吃是腦子裡最經常盤旋的念頭。當然也關心著中蘇關係,關心著反修大業,關心著革命和進步。但一天到晚最主要琢磨的是吃。對女生的興趣大弱,流氓思想幾乎沒有。吃飽飯比想女生更重要。”
雖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饞癆之夜於四十年前的饑荒歲月在起因上絕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結果卻高度的一致。女生就在樓上,家裡的美味則在千山萬水之外,只有飢餓在自己心中蠢動。
錢鍾書先生嘗言:“大抵學問,乃荒江野老屋中,兩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作為學生,我們只是在日間被培養,並且在吃飽之後也研究研究學問,到了熄燈之後的黑夜,這些飢餒的“兩三素心人”於遠離市區的荒江野老屋中所能商量的,似乎也就剩下吃喝之事了。
躺在床上談吃的結局往往是這樣的:黑暗中終於有一個人忍不住從床上坐了起來,接著,就有更多的人也從床上相繼坐了起來。正所謂坐言起行,坐起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偷電,這時,有人負責點亮蠟燭,有人從床底下抽出校方嚴格禁用的電爐,也就是說,形而上正在轉化成形而下,虛擬即將演變為實幹,一頓扣人心絃的子夜大餐就要開始製作。
所謂大餐,通常也就是偷偷摸摸地煮上一鍋麵條(那年頭,快食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奢侈品,經常需要泊來),豪華一點,也無非是煎上幾個雞蛋(那些雞蛋都是白天在校門口用糧票跟鄉下人換來的)。當煎雞蛋的香味在潮溼的空氣中從二樓的陽臺嫋嫋飄升到學生宿舍的三樓和四樓,除了平底鍋裡的那一陣陣愉快的“滋滋”聲,還能聽到從樓上陸續傳出的一些動靜——很顯然,煎雞蛋的香味正在像傳染病一樣發生著連鎖反應。
接下來,就開始聽到四下裡此起彼伏地響起了一些鍋碗瓢盆間的互相碰撞,如果是白天的話,定會見到一派“遍地英雄下夕煙”的喜人景象。
事實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大學生的一日三餐,基本上是以不同地區的標準按照定量供應的。吃飽喝足當然不成問題,只是這種吃飽喝足想來也只是負責至晚上十一點之前。從這個鐘點之後到第二天早上六點之前,按校方的規定是集體上床的時段,若是天黑了你還不想睡,甚至膽敢躺在床上聚眾談吃談喝,那麼,因此而引起的一切後果,校方自然就概不負責了。我們那一屆的學生後來有出息的實在不多,我估計與我們當年集體熱衷於在熄燈之後從事吃吃喝喝的活動有一定的關聯。
關於衛慧的小說,我的吃喝朋友小寶在他的新書《愛國者遊戲》裡引用我的另一位不太一道吃喝的朋友“搏老”的話說:八十年代的女大學生也和外國人睡覺,但是從來不寫。這就是八十年代的作家和九十年代作家的區別。
藉著上面這個藥引子,我想說的是,兩千年代的大學和八十年代的大學也在晚上十一點統一熄燈,但是兩千年代的大學生上床以後肯定不會像八十年代的(某些)大學生那樣談吃談喝了。
之所以會作出這樣一個看上去不無武斷的判斷,乃基於以下三個條件:第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學生大都沒有經歷過飢餓年代;第二,今天之食品供應和大學生口袋裡的現鈔已不可與八十年代同日而語;第三,包括談吃談喝在內的聊天活動,今天已有了網路這樣一個全新的媒介,從此已無需在黑暗中摸索。事實上,吃吃喝喝這種話題,談得愉不愉快,寫得好不好看——也就是說,這項通常被視為“無聊”的活動能否被賦予某種“有聊”的建設性,首先取決於談話者和寫作者在當時所採取的姿態。
在這一點上,躺在黑暗中的談話者與掛在網路上的書寫者其實是非常一致的,我覺得,熄了燈以後躺在床上聊吃的景象在風格上非常近似於許多年以後在網路上的談吃(當然後者在花色品種上要豐富得多)。而這種共同的姿態又決定了以下的三點:
()好看的txt電子書
他們都非常的鬆弛;
無論是倒臥還是隱身於光學或cyber的黑暗當中,他們之間誰也見不到誰;
他們都開始不經意卻又難以控制的讓自己和他人感覺到有一種難以剋制的饞。
因此,在網路上的談吃或者說在某種BBS狀態下所發表的言論,有機會成為飲食文字中寫得最為令人垂涎欲滴的一路。而網路上的那些跟帖,難道不就是二十年前從學生宿舍的“四下裡此起彼伏地響起了一些鍋碗瓢盆間的互相碰撞”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