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大人。”
“大公子快快請起,宮實不敢當。”陳宮連忙還禮,不著痕跡的把曹昂打量了一番,這才繼續對孟小滿道:“此事說來話長。只因前些日子,兗州黃巾橫行,道路不通,訊息不暢。如今主公平了黃巾,許多訊息方才傳到昌邑。”
“這麼說,董卓已經死了有些日子了?”孟小滿一邊問,一邊同陳宮一起朝議事的正庭走去。她甫一進門,候在議事廳中的文武官員立刻起身恭敬迎接。
曹昂跟在孟小滿身後,見此情形,對父親的憧憬與崇敬又增加了幾分,更加小心謹慎,唯恐給父親丟臉。
孟小滿略向眾人介紹了一下曹昂,就在正中主位跪坐下來,叫曹昂坐在自己身邊旁聽。孟小滿威望日盛,一聽說這少年是曹操的長子,眾人自然無人敢有什麼異議,更何況曹昂舉止謙和沉穩,倒叫眾人對曹家的家教又高看了幾分。
郭嘉見孟小滿今日竟帶曹昂前來,嘴角古怪的扯了一下,但旋即又恢復了平時懶散的模樣,再也不朝曹昂多看一眼。
孟小滿卻沒注意郭嘉的神色,而是先朝陳宮追問道:“這董賊究竟是何時死的?又是怎麼死的?”
“就是今年春天,主公與黃巾交戰時的事。此次,乃是司徒王允說服了董卓的假子呂布,曉以大義,呂布幡然醒悟,刺殺了董卓。如今王司徒輔佐天子,正誅除董卓餘黨,並號召天下英傑前往長安勤王。”陳宮回道。“不知主公有何打算。”
“此事從何得知,可有書信使者?”孟小滿又問道。
“現有王司徒親筆檄文在此,主公請看。”聽陳宮說完,荀彧方才起身向孟小滿呈上書函。“朝廷只派驛卒送信,並無使者。”
孟小滿讀罷,忍不住又看向荀彧,讚道:“董卓果以亂終,正如文若當初所料。至於荀司空之事……文若還須節哀才是。如今董賊身死,司空大人也當可瞑目了。”
原來,荀彧之叔荀爽當初被董卓強徵為官,後官至司空,同其他朝廷官員一樣隨天子遷至長安。因董卓殘暴,荀爽曾與侄孫黃門侍郎荀攸,司徒王允、何顒(音勇,二聲)等人暗中謀劃除掉董卓。誰知何顒暗殺董卓事洩,荀攸被牽連入獄,荀爽本就年邁,焦急憂憤之下,重病身亡。
“多謝主公掛懷。”聽孟小滿提起荀爽,荀彧眼神一黯,但隨即恢復常態,拱手謙道:“觀檄文所書,呂布殺卓,胡軫、徐榮即率部夷滅卓全族老幼,其屬下離心如此,可知董賊殘暴已極,多行不義,乃自取敗亡之道,此非彧所獨見。”但他旋即又嘆道:“王司徒誅除董賊,功勞不小。然彧觀檄文中言,王司徒欲盡誅滅董卓餘黨,此時卻恐非良機。”
“哦?”一旁陳宮疑道:“除惡務盡,怎非良機?莫非還要姑息牛輔、李傕、郭汜、張濟、樊稠一干董賊爪牙不成?”
“非是姑息,只是此刻不妥。”荀彧搖搖頭,輕捋長髯道。“不妥。”
他有心想就陳宮這主意駁上幾句,又恐說得直白,折了陳宮的面子,一時有些猶豫。
誰知郭嘉坐在一旁,本來方才還一副心不在焉似的模樣,聽了陳宮的問話,突然嗤笑了一聲,順著荀彧的話繼續道:“局勢明朗至此,從事大人怎麼還不明其意?當今天子麾下無兵少將,王司徒僅一文臣。董卓雖死,其舊部眾將卻個個手握兵權,率數十萬西涼大軍陳兵長安城外,震懾京畿三輔之地。如此局勢,王司徒欲誅滅董卓舊部,無異於逼眾賊立生叛逆之心。屆時若眾賊攻城,天子危矣。”
“呂布武勇,天下無雙,朝廷得此人輔佐,事情大有轉圜亦未可知。想董卓殘部之中,應無人是呂布之敵。”陳宮本來就看不上郭嘉一貫的懶散樣子,此時見對方又跳出來與自己作對,忍不住瞪了郭嘉一眼,堅持道:“以吾觀之,主公欲成大業,當率先盡起兵馬,親自奔赴長安勤王才是。否則若眾人發兵,大局已定,恐怕錯過良機。”
荀彧沉吟片刻,搖了搖頭,“更不妥。公臺應知,主公自領兗州刺史,雖是當時為救萬民於水火,之後亦是兗州官員百姓民心所向,但畢竟未得天子任命、朝廷委派。何況如今兗州方定,糧秣不足,此時又如何好叫主公親自率兵前去長安?”
孟小滿聞言在心裡無奈一笑。荀彧一向說話委婉,這次也不例外。可她卻明白荀彧這話中的含義:曹操這個奮武將軍,是當初袁紹封的,後來的東郡太守,是袁紹表舉的。自己現在兗州刺史的位置,說穿了,就是自己率兵打下來的。
雖說如今她在亂世中總算有了一州之地,但還是算不得名正言順。相比之下,雖說袁紹的邟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