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君曾經憤怒到動了手,馮莉居然回敬了他,把家裡能砸的貴重物品砸了個遍。當晚政君寫好了離婚協議,誰想當馮莉看到那一紙離婚協議,立刻就跪在政君面前懺悔,號啕大哭。政君不敢相信這就是蠻橫不可一世的馮莉,他開始恐懼馮莉的行為,一個女人可以這樣正反地演繹自己,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他害怕了,躲回了父母家。但僅僅在第三天他就放下工作趕赴醫院搶救室,因為馮莉服安眠藥自殺正在搶救。馮莉這場自殺的戲,讓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是政君的粗暴導致的,讓幾乎所有的人都異樣地看待政君。她成了受保護的弱者,而政君成了被責難的物件。
也就在那個時候政君想到了兩句話:“離我遠一點”,“不要走近我”,其實是一個意思。但說兩句比說一句感受更強烈。
他時常問自己當初為何鬼使神差地娶了她?歸到最後宿命的觀點就是上輩子他欠了她,這輩子他要還,命吧。在婚姻可以影響仕途的時代,官場的人自覺地守著一個原則,寧可分床也不離婚。所以離婚是政君不可實現的夢想,離開才是解決一時困境的現實。
政君想方設法讓馮莉有機會就出差,有機會就出國學習,迴避、躲避、逃避成了政君困苦中的消遣。人們總是在追求一種平衡,但平衡的支點很難持久。平衡是暫時的,發展破壞平衡,也創造新的平衡。家中佈滿了塵土,沒有馨香,也沒有生氣,然而家終究是家。這裡可以躲開社會的各種“輻射”,踏踏實實地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支配自己。日子恢復了平靜,政君的心卻不平靜。他知道缺少的那一半,使生活失衡,這是他自己造成的過錯。權衡得失,政君感悟到:我不知所為,我一無所得。
後來在幾乎缺乏性的生活中,他們的兒子出生了,短暫地成了政君的寄託。自從他的妻子協同岳母執掌了明明的教育後,政君又陷入了麻木,他唯一的安慰是,兒子畢竟流著他的血液,孩子的善良和寬厚還算儲存著李家的本分,嬌生慣養也就罷了,不指望兒子能夠怎樣,嘴上叫著兒子就夠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心印 七(6)
婚姻和家對於政君而言只是一種形式和責任,隨著閱歷的增長,他對事業有了更多的緊迫感以及高度的熱情和理想。但是隨著人情、官場、市場的不斷變化,他的內心世界也發生著變化。
政君一向對工作恪盡職守,循規蹈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他也處於社會變革和價值觀的重整之中。默默無聞和兩袖清風,似乎成了一種歷史的回憶和落伍的規範。“說話說得好,辦事辦得巧”,“君子好財,取之有道”,“關係就是生產力”,成為新世紀的流行語。政君不情願地適應著,這方面的無奈其實比婚姻更糾結於他的內心。政君用熾熱的公平與公正感去適應著滑溜溜的社會。他不想拋頭顱灑熱血,也不想利慾薰心和阿諛奉承。和同學聚會他經常開玩笑說:“婚姻可以無性,工作可以無心。”其實他若真能簡單到如此,也許他就不累了,關鍵是他做不到。
社會上氾濫著權錢交易、分配不公、兩極分化。肉體商品化,精神、感情空間不斷被擠壓,把變革社會中的人們心態扭曲得不成體統。當然,體統不過是面子,面子是別人的,肚皮是自己的。用“傳統”的觀念看,大家把立命的“差事”倒過來做。政治的殘酷性是因為每個對手都是精神殺手。他的心開始不平,但儘量不表現在臉上和行為上,他小心地維持著左右逢源和內心的暫時平衡,把潛伏的危險看成了快樂的驛站。
政治就像跳小步舞,燈暗下來的時候總會有小動作,但又不能出圈。能爬到高層的人,都會玩這種把戲。每次出來,都要受到一次官場的“洗禮”。這是一個生動的課堂,有活靈活現的教材,有鮮明的人物。他被多次暗算和背叛。
有一次,競爭上崗,政君聽說自己排在了最前面,心下暗自喜悅。同時競爭的一個老同學,來恭喜他並請他吃飯,酒過三巡,政君東北人的耿直,讓他談起了抱負。那個朋友攛掇著他在座談會上講出這些和時政相關的觀點。“國家機關就需要你這種敢言的公務員,你的一番言語和思想能夠開啟一片新氣象。”這番話激發了政君骨子裡的熱情。第二天在座談會上,政君如實道出,那一天會場上保持了幾秒的靜寂。在沉默的背後,政君成了爭議的焦點,而回避焦點自然成了維護和保持秩序的最好手段。政君的那位老同學得到了那個位置,後來在慶祝酒席上,政君端著他的清高說:“老同學呀,還是你瞭解我,話我替你說了,事我也替你辦了,能力有限,混得還是不如你呀!以後也要提攜我一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