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部分(第2/4 頁)
……
對切爾諾貝利病毒,及其作者,諸如此類的推崇,猶如滾滾長江之水,氾濫得不可收拾。
誇到後來,有人一琢磨:不對啊,切爾諾貝利病毒的作者,如此牛叉,不應該呆在俄羅斯那種個人電腦工業發展的荒漠吧。
於是乎,關於切爾諾貝利病毒作者的真實身份,又被討論得昏天暗地。
道理擺在那裡呢,這樣一位將整個計算機行業踩在腳底的大師,如果想要隱藏自己在網際網路上的痕跡,或者製造自己在網際網路上的一種存在假象,實在是太輕鬆了!
……
當然了,有人八卦之火熊熊燃燒的同時,也有人認認真真地做實事。
方圓公司正式宣佈:將會為方圓個人電腦所採用的主機板,推出一種雙bios設計方案,以抵禦切爾諾貝利病毒及其變種,對系統硬體的毀滅性破壞。
對應的原理,說起來也簡單:就是其中一塊bios晶片,仍然採用當下流行的、透過改變電壓便可以擦寫的那種,以利於新增包括對最新cpu提供支援在內的升級維護;而另外一塊bios晶片,則採用只能透過紫外線照射才能擦寫的那種。進而在前者被破壞,導致無法進行正常引導時,提供一個可用的備份。
雖然方圓公司推出的這個技術,沒什麼革命性的含金量,但做總比不做強,表明了一種知恥而後勇的認真負責態度,頓時迎來一片讚譽,業內也是應者雲集。
……
不過,並不是誰都可以從對切爾諾貝利病毒的檢討反省和亡羊補牢當中,得到正面的回報。
因為切爾諾貝利病毒對計算機硬體的破壞,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所以不難猜到,當切爾諾貝利病毒的原始碼被公開後,立刻有人對此展開研究,並很快有了結論。
那就是:相比於切爾諾貝利病毒對硬碟裡辦公軟體文件的無差別破壞,它對硬體的毀滅性攻擊,僅針對那些安裝了32位和16位混合架構作業系統的計算機,而安裝了純32位架構作業系統,或者64位架構作業系統,則秋毫無犯。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要想破壞主機板上的bios,就必須改變電壓,而這又需要得到系統的中斷呼叫許可。
恰恰是那些32位和16位混合架構作業系統,對中斷的許可權管理,不怎麼完善,從而讓切爾諾貝利病毒作者這樣的大師,找到了可被攻擊的空門。
既然知道了其中的問題所在,那麼切爾諾貝利病毒對計算機硬體的破壞,就沒有一開始完全不知就裡時的恐怖了。
使用者所需做的,無非就是安裝一套純32位的作業系統。
這不算什麼難事,包括哲儒軟體公司的studios_i、微軟公司的windows_nt在內的選擇,還是很有餘地的。
只是,這個研究結論,給微軟公司今年面向消費級市場推出的作業系統windows_98,帶來了滅頂之災。
必須承認,透過博採眾長,新面世的windows_98,贏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尤其哲儒軟體公司因為反壟斷官司的緣故,讓微軟得到了發揮的空間。
可windows_98為了保持對仍有可觀市場空間的16位應用程式的相容,採用了32位和16位混合的架構,而不是哲儒軟體公司為studios_i配備了技術更加複雜的虛擬機器。
如此一來,在能對計算機硬體進行破壞的切爾諾貝利病毒的面前,windows_98成了最束手無策的作業系統的典型。
要知道,安全的作業系統,會有一個針對interrupt_description_table中斷描述表,即idt的保護機制,以避免包括計算機病毒在內的程式程式碼的改動。
而微軟主打消費級作業系統市場的windows_95和windows_98,恰恰就沒有這個保護機制,結果被切爾諾貝利病毒打成了篩子。
因為作業系統所設計的對中斷描述表的保護機制,位置實在太核心、太底層了,所以windows_98的改動價值,已經不大了。
畢竟,與其浪費資源修修補補,還不如開發一個足夠完美的全新替代品呢。
換而言之,切爾諾貝利病毒這麼肆虐一番後,讓微軟樂呵了不長時間的windows_98,可能就要因此壽終正寢了。
更準確地講,微軟面對消費級作業系統市場的整個windows_9x分支,都失去了存在的信任基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