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為,機械計算器既然能夠運算加法,那麼就應該可以運算乘法。
1673年,萊布尼茨終於發明了第一臺乘法器,經過不斷改進,最後成了可以運算加、減、乘、除、求平方根的真正意義上的計算器。
大家都知道,沒有二進位制,就沒有現代的計算機,而正是萊布尼茨提出了二進位制,研究了運演算法則,初步建立了邏輯代數學。
萊布尼茨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在數學史和哲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在數學上,萊布尼茨和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而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數學符號被更廣泛地使用,因為牛頓使用的符號被普遍認為比萊布尼茨的差。
在哲學上,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也極為著名,他還算得上是最早接觸中華文化的歐洲人。
1689年,萊布尼茨在義大利遊歷,結識了從大清回來的傳教士,看到了宋代學者重新編排的《周易》八卦。
從本質上來講,《周易》的陰陽八卦裡就蘊含了一種二進位制的思想,萊布尼茲發明二進位制,是否受到《周易》的影響,犯不著糾纏不清,我們這樣具有源遠流長底蘊的民族,沒必要為了所謂的面子,去強拉硬拽地找什麼自豪感。
我只想說明的是,在計算機發展的漫長曆史當中,我們華人的思想也曾經在這個領域裡閃過智慧的光芒。
……
胡音夢握著唐煥的金筆,一邊在筆記本上隨意地寫寫畫畫著,一邊偶爾抬頭往臺上望去,至於旁邊男生驚豔的目光,則直接被女文青忽略掉了。
所謂演講,講之外還要演,美國各種名人都要如此地秀,胡音夢自然對此不陌生。
看著唐煥也不拿稿子,就那麼揮灑自如地站在臺上侃侃而談,女文青心裡閃過一個念頭,這個唐煥看起來和那些滿肚子銅臭的商人還是有些不同的。
……
19世紀,號稱日不落的英國,擁有大量海外殖民地,其航海業一直被統治階層所重視。
早在1776年,英國就釋出了航海表,供軍隊和商業組織使用。
但航海表計算複雜,需要很多人協同工作,單調的資料計算以及計算人員彼此配合失當,使得計算出來的結果經常有誤而又不易察覺。
在使用過程中,航海表被發現的錯誤和漏洞越來越多,甚至有數以百計的船隻因此觸礁沉沒,到了不得不進行修正的地步。
1823年,英國發布懸賞,尋找可以修正航海表的人,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揭榜。
他認為可以製作一臺自動計算的機器,來代替人類完成那些複雜的工作,從計算到輸出的過程完全自動化,如此就能全面去除計算錯誤、抄寫錯誤、校對錯誤、印製錯誤等等的人為疏失。
雖然這個想法遭到很多人的嗤之以鼻,但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卻認可了它的可行性,並且出資1500英鎊做為巴貝奇研發自動計算機器的啟動資金。
1835年,巴貝奇的差分機研發成功。
在設計上,巴貝奇借鑑了帕斯卡和萊布尼茨的基本思想,而創新之處在於,差分機用三個齒輪組,做為計算過程中所涉及到的資料的儲存器。
這就是差分機與計算器的區別所在,不是每一次只完成一個算術運算,而是可以按照預先安排好的步驟,進行多項式計算。
在完成了具有三個儲存器的差分機之後,巴貝奇開始設計具有七個儲存器的差分機。
不過在製造過程中,他為了追求完美,反覆修改設計,很多部件的加工誤差超出了當時的技術能力,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半成品被送進了博物館。
第二個差分機雖然沒有製造出來,但現代計算機的思想開始萌芽了。
巴貝奇把差分機分成了三個部分:儲存器部件、讀寫資料部件和資料運算部件。
三大部件分工合作,各司其責。這個思路,一直被現代計算機的設計者所採用。
唐煥拿起粉筆,轉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示意圖。
……
失去研發資助後,巴貝奇繼續工作,在圖紙上設計出了一臺更為複雜的機器——分析機,提出了程式設計的概念,而且引入了穿孔卡片。
穿孔卡片不僅可以用來記錄資料,還能夠儲存控制機器的指令。
機器工作的時候,讀取穿孔卡片,按照指令順序執行,這個序列動作就是機器的工作程式。
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