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司的股份。
寶島相關方面認同了這個提議,委託王安、宏碁、神通三家公司的技術人員,到零壹公司詳細鑑定,並由朱邦復做公開講解。提議終於獲得透過,計劃於1983年確定這樁收購案的最終結果。
但就在這個期間,寶島有關方面制定的13000字的big5編碼,和朱邦復的可容納50000多字的中文編碼系統,發生了紛爭。
此外,有人檢舉揭發,朱邦復的系統同樣向大陸推廣使用,於是乎,朱邦復於1983年4月離開寶島,躲避到美國,並把零壹公司所有權全部轉移給員工。
自此,朱邦復距離他的中文資訊計算機處理的理想就越來越遠了。
但不管怎麼說,朱邦復算得上是一位傳奇人物了。
看著眼前四十出頭、精神奕奕的朱邦復,唐煥想到他在中文資訊計算機處理事業上的得與失,不禁為之惋惜和感慨。
計算機要用二進位制處理各種資訊,就必須藉助編碼技術,對各種基本組成要素進行標識。
在這方面,像英語這樣只有26個基本字母、僅用一個128位的ascii表便能完成編碼的西方語言有著天然的優勢,而中文就要費事多了。
從邏輯構造上看,漢字雖然可以分成不同的部首、偏旁等文字基本構件,但是數量過多,遠遠不止26個,而且這些基本構件在組成漢字的時候,還有著位置、方位、朝向的變化。
因而,以文字構造為標準來分類歸放和處理中文資訊,困難重重。
一些激進的技術人員甚至藉此鼓吹淘汰漢字。對於發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的華夏來講,這個現象未免有些悲哀了。
在攻克這些難關的道路上,湧現了很多著名的華人,如朱邦復、倪光南、王選、王永民,等等,可以說,花費了十年多的心血,才逐步解決了這個難題。
做為重生者,唐煥自然要縮短這個過程,好讓華人有更多時間去關注作業系統、網路等其它方面的技術。
首先,唐煥已經規劃好了一套包含簡體字和繁字型在內的編碼方案——唐碼,直接涵蓋了原本時空當中的gb-2312和big5的內容。
隨著方圓電腦的強勢普及,唐碼必然會成為行業標準,直至官方標準。
其次,在輸入法方面,唐煥選擇了簡單易用的拼音輸入法。
寶島這裡的基礎教育是由注音符號教起的,繁體字便是注音輸入法,而簡體字則是漢字拼音輸入法。
當然,整個專案的工作量非常大,唐煥憑藉一己之力是無法完成的,而且也沒那個必要,他只規劃出了一個總體框架,實現了開創性以及核心模組的功能,然後便安排簡明仁去做繁體字方面的工作,至於簡體字方面的工作,唐煥則正在另外找人推進,相信小姨會給自己推薦來合適的人選。
不過,這些困難還只是智力方面的軟體開銷,硬體成本的因素也要考慮進去。
文字按照一定規則排序編碼、並可以透過輸入法的方式進行檢索後,仍然不算萬事大吉,計算機為了顯示它們,還必須安排與之匹配的儲存空間,包含英語26個基本字母的ascii表,所需不多,但包含成千上萬漢字的字型檔開銷就大了。
比如為了讓愛普生的7針針式印表機列印出漢字,列印頭要按照12x12點陣字型檔的設定,分奇數行和偶數行往返兩次,才能完成一個漢字的列印。
而在這個字型檔裡,一個漢字的點陣資訊需要32位元組的儲存空間。
簡明仁弄出來的繁體字字型檔包含了將近一萬個字,大致算下來,需要的儲存空間達到了320k,這個開銷是微型計算機無法承受的。
要知道,現在主流的8位cpu,如intel的8080;、zilog的z80、motorola的6800、mostechnology的6502,其最大定址地址空間是64k,蘋果公司現在熱銷的二代機,也只是搭載了48kb的記憶體。
唐煥見此情況,只好再次披掛上陣,採用資料壓縮技術,把漢字字型檔所佔用的空間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水準,這才有了可以商用的可能。
好在這個時期,日本的電子工業發展迅猛,各種元器件的售價下降很快,成本和利潤能夠兼顧,這也是唐煥離開美國、跑到亞洲開辦工廠的一大主要原因。
所以說,在原本的歷史時空當中,漢字的計算機資訊化道路非常曲折。
現在好了,唐煥在起步階段就設定好了方向和框架,雖然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