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部分(第3/4 頁)
之內,東方海外止損,能做到吧?”唐煥笑問道。
董健華沒想到招惹來這樣一個尖銳的反問,眼見霍老闆也饒有興趣地做傾聽狀,他只能硬著頭皮回答道:“我不願意做不切實際的保證,只能說殫精竭慮、盡力而為。要不,唐先生在高管人選方面也給一些意見。”
聽到對方變相地對人事任用方面的試探,唐煥哈哈一笑:“我相信,董先生是東方海外最合適的管理者人選,但三年之期也要被重視起來。”
霍老闆插話進來說道:“大家都希望東方海外能夠儘快止損,我想解決方法無非兩個大方面,節流和開源。”
“節流的成功例子,自然當屬“棄舟登岸”基本成功的包玉剛了,由於看到重要合作伙伴日本輪船公司1978年因經營不善而瀕臨倒閉,便看淡了全球航運業的前景,開始以賤價大量出售船隊,甚至不惜拆毀油輪作廢鐵出售處理。到目前為止,包玉剛的船隊已經減到了65艘,載重量為800萬噸,只及全盛時期的四成。”
“與此相比,會德豐就是一個典型的失敗例子了。其不但向包玉剛購入了大量船隊,並進一步在日本、西班牙、丹麥、中國訂造新船,結果虧損嚴重,進而在兩大股東內訌當中被包玉剛收購。”
霍老闆輕咳了一聲,話鋒一轉道:“之所以說了這麼多,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如果真的打算透過賣船止損的話,效果未必就好,而且浪費了董船王苦心經營的心血。”
極為重視這份家族產業的董健華,深以為然地連連點頭,“是啊,目前大家都在賣船,那可真是像賣廢鐵一樣賤賣,看的就心痛。”
“那就把重點放在開源上嘍。”霍老闆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我極力邀請唐先生注資東方海外,也是看中了他的‘攬活’本事。”
唐煥不動聲色地開口道:“看起來,霍老已經有不錯的想法了。”
“不知道你們是否記得,其實當初我也是靠著航運業起家。”霍老闆臉上顯出一股豪情,“1950年代初朝鮮戰爭爆發後,西方世界對大陸實行禁運,叫囂著‘凡是一個士兵可以利用的東西都不許運往中國’,從日本到寶島,再至東南亞,形成了一個包圍圈,而香江和濠江則成為了最後的缺口。當時香江的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英國海軍“開槍追擊走私船隻”的報道。可我就是在這種嚴密的監控下,每天半夜從英國皇家海軍的軍艦旁悄悄繞過,駛向公海,往內地運送了三年物資。”
董健華有些不安地調整了一下坐姿,“霍老的意思是,現在也有類似的商機,等著我們去抓住麼?”(未完待續。)
第0683章 火的不只三國還有八卦
沒碼完,先佔個坑,過幾個小時再看吧,反正是夜裡,這一點能體諒就體諒一點吧。
如果手機app點了進來,到時候可以在目錄介面長按章節名重新下載。
畢竟我要忙著主業,這本書根本無法養活自己。
當然了,我不否認,這也變相地防dt了。
不想嘮叨太多,還是那句話,能體諒就體諒一點吧,大半夜裡,不差晚看幾個小時。
……
別說董大公子預感到不安了,就連唐煥也聽出了霍老闆語氣裡那種“富貴險中求”的鏗鏘之意。其提議的內容幾乎可以說是呼之欲出了——運油船現在想要拉大活兒還能去哪?明擺著就是戰火紛飛的中東地區嘛。
他不由得暗自佩服,蓋因像霍老闆、包船王、邵大亨這些老牌香江富豪們,此時都已經身患絕症、拿錢續命呢,可他們仍然沒有失去老驥伏櫪的進取之心,遠非那種只是為了追求奢侈享受的醉生夢死者能比的。
果不其然,只聽霍老闆回答道:“受兩伊戰爭的影響,中東地區的石油運輸一直處於緊張狀態。我這裡有一些長期的訂單,正好適合東方海外承接。”
董健華有些躊躇不決,他的家族和霍老闆很早就有來往。
比如1960年代末期,港府在香江新界葵青區藍巴勒海峽兩岸推出葵青貨櫃碼頭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的四個貨櫃********,結果霍老闆個人獨力投得最大的一號碼頭。
港府見此情景,自然不幹了,直接不講任何道理地下了絆子,要求霍老闆做出擔保,即每年至少要有20萬個貨櫃在碼頭停泊。
要知道,當時全港的貨櫃箱總數,都沒有20萬個。
為此,霍老闆專門去找“船王”董浩雲商量。
雖然他們認為沒有把握,最後合作告吹——不得不放棄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