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部分(第2/4 頁)
有時候,一件東西放在商場賣,本身的品質是一方面,最主要的,還得看商場的重視以及廣告程度。一旦被商場看重了,哪怕再滯銷的產品,照樣能賣得熱火朝天。就這樣,原本是涼蓆銷售的淡季,被商場重視之後,直接轉變成了旺季。
順理成章的,竹香囊的銷售權也被交給了各大商場,不是阿豆不想在診所集團的中藥護理專櫃進行銷售,而是想要成立單獨的竹產品專櫃。
到了這個時候,青龍鄉這邊的竹子加工廠,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銷售的產量了,考慮到當地的生態平衡,阿豆並沒有及時的加大產量,反而維持著一箇中等水平的生產量。求大於供,引發的後果就是銷售價格的進一步上漲,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國內賣五十人民幣左右的涼蓆,到了國外後,價格直接上漲到了一百多美圓,有的黑心商場,甚至直接定了數百美元的價格,居然還能賣得脫銷?!
當然了,出口的涼蓆,多半是雕刻有圖案的,算成本的話,還得算上手工雕刻這一項,即便這樣,它的成本也不會離譜到哪裡去。
竹香囊以及涼蓆的出口,最直接的受益人,還要數當地的村民們,除了工人之外,竹材的收購以及雕刻,都能為當地的閒置勞動力帶來利益。就拿雕刻來說,複雜的有難度的圖案,一般人確實雕刻不出來,但是簡單的圖案,卻是誰都能雕刻的,只要經過短暫的練習,就能雕刻出活靈活現的圖案來了。
有句老話怎麼說來著?熟能生巧嘛!
別小看這樣的活,勤快點的話,幾乎能達到竹子加工廠普通工人的月收入,至於那些手藝好的雕刻藝人,竹子加工廠不求他們快,只求他們雕刻得再精細一點,越是精細的作品,就越能得到竹子廠的額外獎勵。其實,這些雕刻藝人每雕刻一件產品,除了議定的酬勞外,總歸是能得到一定的獎勵,區別只在多少而已。
在阿豆的指點下,經過雕刻藝人加工的產品,不管是涼蓆還是竹香囊,都能在國外賣出大價錢來。竹香囊就不用說了,最離譜的,還要數手工雕刻的涼蓆,最貴的一種,居然賣出了數萬美圓的價格,實是叫人想不到啊想不到!
銷售的同時,手工雕刻的長廣告也已經拍攝完成了,廣告並沒有拿去電視臺播放,而是放在了商場的專櫃內,長達幾個小時的雕刻廣告,最直接的體現出了雕刻藝人們的辛苦。有了這樣的活廣告,再有了商場的重視,來自青龍鄉竹製品的熱銷,也就順理成章了。
……
………【第十九卷勢不可擋第五十一章置換股份】………
在看過竹子廠的賬戶之後,青龍鄉鄉政府的官員們就再也坐不住了。在他們看來,竹子加工廠能賺錢不稀奇,難得的是這麼一個不起眼專案,居然那麼能賺錢?早知道是這麼回事的話,當初還不如把竹編廠的管理權交給這些大學生們,然後鄉政府等著分紅就行了。
鄉政府的人也是奇怪,涼蓆之類的產品,以前竹編廠也有做過,最後的結果卻是連本錢都沒收回,就被迫停止了。這樣看來,下來的這批女大學生,確實很有做生意的頭腦。現在的問題是,該怎麼從中獲得好處呢?稅收肯定會有的,只不過單靠稅收的話,根本滿足不了鄉政府的胃口。
一般來說,有鄉政府參與的專案,股份分紅所得的資金,大部分都補貼到了公務員的身上,比如說欠發的工資啊,表彰所用的獎勵啊,諸如此類的。刨除掉這些後,剩下來的也就不多了,想要開發新的專案,除非是讓官員們集資,不然的話,根本就是想都不要想的。
就目前來說,由於竹編廠的收入大幅度增加,連帶著鄉政府能獲取的利潤也多了不少。
當然了,這點增加的資金,和竹子加工廠的收入比起來,簡直就是大巫見小巫了。青龍鄉鄉政府確實夠窮的,連續幾個月的分紅加起來,頂多也就是償還了前幾年欠下的債務,還有著一大堆的債務等著他們去償還呢!官場裡有句俗話,叫做手裡沒錢、辦事不穩,青龍鄉鄉政府就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
眼看著竹子廠又是招工又是出口創匯的,鄉政府的官員們覺得,是不是可以從竹子廠那邊撈到點好處呢?老實說,和別的地方相比。這裡地官員們還是不錯的,他們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用竹編廠的股份來換取竹子廠的股份,這樣一來,鄉政府手裡就等於同時擁有兩個專案的股份了。
兩個專案的好處,不但現在可以得到,甚至在將來一個專案不賺錢的時候,另外一個專案也能夠保證賺錢的渠道,這種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官員們還是知道地。再說了。現在的竹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