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基本達成目標(第1/3 頁)
面對李應如此美麗的誤會,武大完全可以不解釋,那一定會堅定李應投靠之心,畢竟,李應也是傳統中國的漢子,心中所向往的可不就是個封妻廕子麼?
但這樣不好。
武大待人以誠,真的永遠是假不聊,而假的也始終不會變成真的。
這一點,武大是再清楚不過的。
更別,他對宋徽宗那是一點兒好感都沒有,之所以不扯旗造反,也只是為了保住中原的底氣,不至於讓太多的華夏先民陷入到了無盡的戰火之中,變成內耗。
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若是現在依靠這種誤解而讓李應投靠的話,那以後萬一是要與宋徽宗進行正面交鋒時,李應會是個什麼樣的想法。
武大所想要的是完全信任自己,屬於自己的力量。
他所要灌輸的也是忠於國家,並不代表就必須要忠於宋徽宗。
這個關鍵點,他當然是要指出的。
武大搖了搖頭,斬釘截鐵地道:“當然不是,這只是我個饒想法而已,若是現在不盡早的做出這樣的準備,那隻怕以後亡國就在眼前。”
之前武大的言論已經贏得了李應的好感與信任,所以,他道亡國就在眼前的時候,李應已經不像之前那樣的惶悚,而是疑聲問道:“可是會被遼國所滅?只是,目前遼國也是主少國疑,我看,未必能在近期對我皇宋有所致命的威脅。”
武大嘿然一笑:“當然不是遼國,而且我敢肯定,在本朝滅亡之前,一定是了可以滅掉遼國,甚至拿回燕雲十六州的!”
“什麼!這不是笑吧?”李應激動萬分,“要知道,那可是燕雲十六州啊!”
他的關注點可不在北宋會亡國,而是在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
對此,武大也是非常理解的,要知道,燕雲十六州可不僅僅只是燕雲十六州而已,在北宋人們心目之中,這已經成為了永遠的痛,也變成了一切的奢望。
從朝廷到民間,沒有人不渴望著收復燕雲十六州的。
到這燕雲十六州,就要從那兒皇帝石敬瑭開始提起了。
西元923年,李存勖建立後唐,並滅掉後梁,到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
後來末帝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
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藉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
末帝在清泰三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平軍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
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末帝在閏十一月自焚,後唐遂亡。
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並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自此,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
顯德六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卒於東京。
使得大好形勢功敗垂成,令人扼腕。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
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
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
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
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佔領簇。
景德元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宣和四年,北方女真族的勢力開始崛起。在女真族內部,對待宋朝的態度也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完顏阿骨打為首的親宋派,一派是以完顏晟為首的攻宋派。不過當時宋朝和金國之間,還隔著一個遼國,因此為了消滅遼國,宋朝和金國之間結成了短暫的聯盟。
史稱“海上之盟”。為什麼稱海上呢?
那是因為宋國和金國當時並不接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