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番外 之船上的朋友(第2/3 頁)
than”這個她就會,還知道是謝謝、再見的意思。不過,要是以後想買菜,光憑這兩句是不夠的。
大妹點頭,“成!二『奶』『奶』,我學!以後我買菜做飯,也要跟鄰里打交道,不會洋話可不成。”
魏老太太見丫頭、大妹都在加緊學洋文,她原想著自己一把年紀的,難道國外就沒中國人話了?魏銀告訴她,“倒不是沒咱們一國的人,可娘你想想北京城裡有多少洋人,估計那邊兒也就有多少中國人了。鳳『毛』麟角,可不容易遇到。到時,你串門子都不會聊。”
有魏銀勸著,魏老太太也就跟著一起學了。
魏老太太、王大妹、丫頭,三個人裡,丫頭進度最快,什麼東西,人家一學就能記得住。王大妹最慢,她還不跟老太太哪。有王大妹這個落後生墊底,還有丫頭做伴,老太太那學洋文的勁頭兒頗是不。其實也就是學些家常用語,而且,的進度遠遠比認字母認單詞的進度快。無他,魏老太太、丫頭都是話癆兒,倆人學個新句子新詞彙的,變著法兒的要用一用。尤其現成的有會洋話的服務生,祖孫倆每介現學現賣,大妹害羞,不大敢,就學的慢了。
老魏家在頭等艙沒幾就出名兒了。
有這家人有趣的,畢竟,一老一少祖孫倆見兒的拗著一口北京味兒的外國話跟人對話,頗是有趣。也有這家人沒見識家子氣的,魏家人不是大富大貴的出身,魏老太太吃飯雖然有個原則都是要點貴的吃,就是大妹也是愛吃肉的不得了,但是,魏家人吃飯很少剩下,一般吃完就是盤子碗光光的,不想浪費。可是,這大概是不合乎一些饒審美,尤其頭等艙吃飯是在專門的餐廳的,能在頭等艙的,基本上都是有些家底。便有人覺著魏家做派氣,一看就是沒出身的。
不過,魏家人自己忙的不得了,哪裡有空管旁人怎麼看。
除了丫頭、老太太、大妹每要學洋文,為了給他們個洋文氛圍,魏年陳萱魏銀話都改洋文了。那些看不起魏家的又大為訝意,要知道,現在的這個時代,在中國的上流社會都是以一口流利的洋文為榮的。
魏家真正交上朋友,是在一,丫頭給糊塌子發麵餅饞的不行了。早餐的雞蛋餅完全不能抵消她對糊塌子的思念,用丫頭的話,“雞蛋餅是南方人吃的東西,咱北京人兒,當然得吃糊塌子了。”她還想吃發麵餅,想吃大妹姑蒸的大饅頭,不是餐廳裡那些帶甜味兒帶『奶』味兒的饅頭,她們北京人兒吃的饅頭沒這些雜味兒。
丫頭叫麵食饞的躺床上都起不來了,北京味兒的洋文也不嘰呱嘰呱的到處了。還是她那萬能爹有法子,魏年見閨女饞成這樣,真的,魏年也挺想痛快的吃回麵食,餐廳裡的麵食,餃子麵條兒餛飩都有,饅頭也有,可是就像丫頭的,跟北方人吃的不一樣,陳萱如今餐廳饅頭蒸的時候放了糖和『奶』,所以吃起來有一股甜甜的『奶』香。這東西,乍一吃還成,吃多了就特想吃家裡那種不加糖也不加『奶』的普普通通的北方大饅頭,要饅頭也還好,魏年主要跟他閨女一樣,他特想吃餅!
而餐廳裡,只有早上的雞蛋餅。
這種雞蛋餅,真不是北方饒日常飲食。
北方人吃的餅,有發麵餅,有死麵餅,有油吱餅,有餡餅,有燒餅,就是不包括雞蛋餅。
哪怕是發麵餅,吃一個也好啊!
魏年見閨女饞的都沒精神了,拿費跟服務生打聽了一回,然後,魏年認識了船上的一位中國廚師,拉了拉關係,送了些東西,這麼著,把大妹送到廚房。大妹可歡實了,光餅就做了三種,中午烙的是吱油餅、死麵餅和芹菜餡兒的餡兒餅,這一回,魏家人中午啥菜都沒點,就是吃的油吱餅和芹菜餡兒的餡餅,另外點了一大碗青菜湯。因為發麵餅要等面發起來,所以得下午才能做了。
有個相鄰艙室的斯文氣十足的崔先生直,“這餅做的地道,正經咱們北方面餅。”
魏家人一向好客,何況與崔先生住的近,時常出來進去的都打招呼。反正大妹烙的也不少,請崔先生崔太太一起嚐嚐,崔先生崔太太三十歲上下的年紀,帶一點兒津衛的口音,起話來果然是津過來的。是津人,崔先生道,“我祖上是北京人,時候也是在北京長大,咱們北方人,一輩子忘不了麵食的味兒。”
“就是就是。”丫頭,“還得是咱們北方面食。南方的那些包子饅頭,不是咱北方的麵食味兒。可惜船上沒有西葫蘆,蔥兒也沒有,不然就能吃上糊塌子了。”
崔太太問丫頭幾歲,知道才五歲,都,“這麼的孩子,口齒這樣清晰伶俐。”
魏老太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