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2/4 頁)
能沾點兒油,隨後再把泡好的米倒進鍋裡,加水,燒開,然後夾出爐中幾塊木柴,調成小火,慢慢的悶著;
等到米飯悶到七、八成熟了,妙兒才揭了蓋兒往砂鍋里加了厚厚的幾片燻肉、撒上切得細細的薑絲,最後再打上一隻雞蛋、料加齊了後妙兒利索的重新把蓋兒蓋上,只留兩塊木柴在爐裡燃作小小火苗,繼續悶飯。
妙兒把稀飯和鹹飯都一併做上後,趁著這兩個主食還沒做好的功夫,又切了一塊豬肉、搗了一小碗蒜泥、削了兩條黃瓜、洗了一把白崧,還抽空把特意加菜,買回來的魚給拾掇乾淨了,打算待飯燒得差不多了,就動手做蒜泥白肉、黃瓜炒肉、紅燒魚並醋溜白崧。
妙兒偷偷的跟著劉嬸學了廚藝後,才曉得原來宋人炒菜的方法和現代人截然不同,最大的區別是宋人炒菜不放鹽!且一般的小戶人家,也因油是金貴的物事而做菜時很少放油,最多也就是拿塊肥豬肉擦一擦鍋底、沾點油腥味兒就算是放過油了,並且那塊擦鍋底的肥豬肉還會反覆的使用!
而宋人炒菜之所以不放鹽,乃是因鹽在食物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歷朝歷代的朝廷都把鹽當做課以重稅的物件,北宋朝廷亦是如此,因此宋人才會覺得炒菜放鹽是一種十分奢侈的行為……
當然,食不能無味,宋人雖然捨不得往菜裡放鹽,但“醬”朝廷是不徵收重稅的。因此宋人便喜歡用醬做出各式各樣的菜式來,許多北宋有名的菜餚都是沾著鹹濃的醬來吃的———例如後世十分有名的,由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發明的“東坡肉”、“東陂魚”等美味菜餚。
——————————————————6。29第一更,晚上還有一更——————————————
第十四章 妙兒下廚(二)
與北宋相比,鹽卻是現代菜餚必放的調味料之一。因此妙兒穿越後對那些沾了鹹濃的醬的菜餚,吃一、兩次還覺得挺新鮮的,可天天都吃、她很快就覺得不習慣了。
這讓妙兒從小就盼望著吃上一回放了鹽炒的菜,並且妙兒還眼巴巴的垂涎前世的各種美味菜餚近十年了,垂涎到這第十個年頭時,妙兒已不再想吃什麼讓人流口水的美味菜餚了,只想著痛痛快快的用油、用鹽炒一回菜來吃個飽!
因此妙兒這回難得有機會大顯身手,炒菜時她自是痛痛快快的按照現代炒菜的習慣,使勁的從鹽罐子裡挖鹽灑到菜裡。這種炒法的特別是,菜色和菜味不會被鹹濃的醬味所汙染,能夠讓菜餚很好的保持色香俱全、原汁原味……
因此當妙兒把蒜泥白肉、黃瓜炒肉、醋溜白菜,並香噴噴的紅燒魚端上桌時,張大郎幾人俱是大開眼界,並都一副垂涎三尺、恨不得馬上大快朵頤的表情,讓妙兒見了心裡有了小小的得意和驕傲———這下他們該知道她的厲害、不會再小瞧她了吧?
待妙兒把故意熬得稀稀的菜粥、和香噴噴的砂鍋悶飯盛上桌後,性急的張三郎馬上迫不及待的搶先夾了一筷子肉、一口塞到嘴裡嚼了起來,哪知張三郎才嚼了幾口、就很不給妙兒面子的一口吐了出來,只見他端起碗大口、大口的灌了幾口白粥後,才一臉哀怨的吐出三個字來:“鹹死我!!”
“很鹹?”
妙兒見狀一臉不信的自個兒夾了塊肉片放到嘴裡,那肉片一入口妙兒差一點就條件反射的把它吐出來———看來是太久沒吃鹽了,讓她剛剛炒菜時因為心裡怨念,一下子放了太多鹽了!
但為了維護自己的廚藝和麵子,妙兒故意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把肉片嚼了幾口後硬吞了下去,吞完面不改色的說道:“我嚐了下覺得不會很鹹啊,就著稀飯吃正好!”妙兒說完才端起稀飯喝了一大口。
可惜張大郎和白湯圓顯然更相信張三郎的表現,只見他們看了看桌上的幾道菜後,最終都不約而同的把伸出去的筷子縮了回去,選擇端起碗一個勁的扒飯,表現出寧願吃白飯喝白粥,也不要吃妙兒做的那幾碗菜。
妙兒見了當下就不樂意了,只見她一邊把小嘴兒撅得高高的,一邊霸道的給張大郎和白湯圓各自夾了一筷子菜,夾完挑著眉看著他們,以不容反抗的姿態、示意他們乖乖把菜吃下去。
張大郎和白湯圓對視了一眼後,最終只能苦笑著把碗裡的菜給吃了下去,吃完兩人馬上拼命的喝白粥,尤其是白湯圓還一口氣把一碗白粥給喝得見底了,可惜他才喝完白粥、妙兒就又笑眯眯的給他夾了一筷子紅燒魚……
白湯圓從小到大可沒少被妙兒作弄,因此他一向都不敢隨意得罪妙兒這個小魔星,更別提得罪了妙兒、張大郎兄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