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實我沒有寫過什麼‘‘三無‘‘小說,我寫的都是有人物、有衝突、有情節的〃,〃所謂無人物、無衝突、無情節的小說我是不相信的,我也從來沒有那麼做過。〃
為什麼說情節不可缺少呢?情節在小說中,至少起了以下四個方面的重要作用:①小說的各種材料,往往要透過情節發展的線索來組織,〃合適的情節能把那些雜亂無章的一大堆想法,觀察到的東西以及獲得的知識都編織起來〃,〃它可以作為一個起組織作用的酵母〃。(阿·托爾斯泰語)②人物的性格,要透過情節來表現。只有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性格才能獲得體現和發展。③小說的情節,往往負載著一定社會歷史的內容,小說的主題常常要透過情節來表現。④小說情節能引起讀者共鳴性情感和評價性情感,增強小說的藝術感染力、吸引讀者。
19世紀以前,小說的情節,即小說敘述的故事。那時候的小說,往往依據人物經歷,順序鋪述一個一個事件,其順序鋪述的事件,也就構成了小說的情節。十九世紀以來,小說有了很大發展,已不同於傳統的〃故事體〃。〃故事〃〃情節〃這兩個概念,便有了新的界定。〃故事〃一般指按時間順序安排的一系列事件。而〃情節〃一般指依據因果關係安排的一系列事件。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曾指出:〃我們對故事下定義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事件敘述。情節也是事件的敘述,但重點在因果關係上。‘‘國王死了,然後王后也死了‘‘是故事,‘‘國王死了,王后也傷心而死‘‘則是情節。在情節中,時間順序依然儲存,但已為因果關係所掩蓋〃。這也就是說,故事強調的是時序性,情節強調的是因果性。按這樣的界定,一個故事,它有可能構成一篇小說的情節框架,但情節已不同於故事了。以魯迅的《風波》為例,作品圍繞剪辮子的風波安排情節,始述七斤的煩惱,繼寫七斤夫婦的恐慌,爾後描寫一切復歸原狀,這是故事;小說同時又隱約始終地貫穿著九斤老太的感嘆。九斤老太反覆嘮叨〃一代不如一代〃的事件,是很難納剪辮子的故事之中的,但它卻是小說情節有機構成部分,說明她對風波乍起與復歸平復未聞未見,無動於衷,毫不關心。這一情節與七斤夫婦的情節天衣無縫地交融在一起,揭示了張勳復辟只是一場鬧劇,辛亥革命後的中國農村依然衰落,農民依然愚昧落後。
近現代小說,較多地摒棄了由敘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單一方法,往往打破故事情節的順序結構。但各種技巧的運用,使作品依然保持了時序的連貫性和情節的完整性。即算是表現〃意識流〃為主的心理小說,表面上時空顛倒,過去、現在、未來交雜無序,時代氛圍、人物場所、具體環境穿插疊映。但根據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向和事件的因果關係,情節在變化中依然是完整一體的。
作家們寫小說,情節設定上一般呈兩種傾向:〃強化〃或〃淡化〃。情節〃強化〃的小說,作者常常利用尖銳的、驚險離奇的情節來表現人物性格,作者往往將人物放在尖銳、嚴酷的矛盾鬥爭中加以磨鍊和考驗,造成緊張、激烈、大起大落的氣氛和戲劇性的高潮。這類小說,其好處是吸引人,扣人心絃。缺點是過分強調巧合,多少喪失了一些真實感,讓人一看就是〃戲〃,太戲劇性了,往往喪失了生活的開闊感和高瞻遠矚的距離感。有時候,過分強調情節,也會使人物在情節的安排下無所作為,使人物性格難以表現。情節〃淡化〃的小說,不寫那麼多的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巨大的懸念,而是力求寫生活本身的豐富多彩、平凡樸實,寫平凡中的意義。如孫犁的《荷花澱》,幾個農村婦女以送衣為藉口,想去澱裡部隊上探看丈夫,小船劃到半路,遇到鬼子兵,她們躲進荷花澱,鬼子船追上來了,男人們正埋伏在澱裡,把鬼子船炸沉。作者寫打仗,只用一百來個字,卻把注意力放在白洋淀水鄉美麗自然景物和水鄉婦女的美的描寫上。情節淡化的小說,其好處是保持了生活的自然本色,但處理不好,極容易寫得鬆散乏味。嚴格說來,所謂〃強化〃、〃淡化〃,只是作者不同的美學追求,並不決定作品本身的質量。好的情節,無論〃淡化〃或〃強化〃,都應作到真實、生動、寫出人物性格,展示出一定的社會生活內容。虛假的、老掉牙的故事,是誰也不願意看到的。膚淺的,脫離人物實際、不能反映社會生活內容的情節,也是誰也不願意看的。
寫作小說,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從特定的生活感受出發的。作者在現實生活中,被某些事件、某些人物打動了,覺得這些感觸,能夠寫成一篇小說,於是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比較完整的情節。
寫作中,常見的提煉情節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