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1/4 頁)
此時宋國外有殲臣史彌遠專權,內有楊皇后把持朝政,國家孱弱,民不聊生,為了振興自己的國家,他毅然放棄了金國的皇位,來到宋國假借一位趙氏後裔的身份進入宋國的朝堂,他要清肅朝堂,重整朝綱。
只是世事難料,宋國皇帝被蒙古派來的賊子裘千仞所害,為了剷除殲黨和外戚,他在無可奈何之下成為了宋國的皇帝,之後他扳倒了危害國家的史彌遠,除掉了跋扈朝堂的皇太后,重用良臣名將,使宋國曰益強大起來。
然賊子史彌遠不甘失勢,勾結外賊蒙古,散佈謠言,圖謀作亂,把他暗中顛覆金國的計劃公之於眾,引起金人警覺,使整個計劃功虧於潰,只得和金國兵戎相見,那些在戰爭中死去的將士皆是為史彌遠所害,史氏一族可謂是罪大惡極。
此時金國已滅,**已除,他不願貪戀皇位,意欲讓賢,歸隱山林,眾大臣拼死勸阻,外有蒙人虎視眈眈,內有黎民百姓熱切盼望,國家百廢待興,山河依舊破碎,陛下怎能忍心就此離去。
他推辭不過,只得堅守,國家需要他,百姓需要他,他要帶著臣民們繼續戰鬥,驅除韃虜,一統天下,建立一個強盛的新王朝。
他就是當今聖上,楊家後裔,楊康。
這個故事將會在宋國境內慢慢傳開,這是繼禪讓制度大討論後的第二波**攻勢,為楊康的改朝換代計劃持續的升溫造勢。這是他和翰林院學士炮製出來的,讀書人中既有耿直之人也有諂媚之人,他們各有用處。
那些文人為了美化這次的篡點陣圖謀,從史書中尋找根據,先是把楊康和宋朝名將楊業聯絡到了一起,這是為了說明楊康有後周的皇室血脈,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正是從後周柴氏手中搶奪的皇權,如今楊康再搶過來,繼承後周大統,合情合理。
而後他們查明楊姓出自姬姓,來自於黃帝之後的西周王族,起源於晉地的楊國,這樣便和周王朝扯上了關係,楊康是西周王族的後裔,於是他們開始從西周時期編寫楊康的族譜,事實並不重要,李淵還說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後代呢,楊康說自己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也沒什麼不妥。
至於國號,翰林院學士給出了一些提議,若是想繼承後周柴氏的大統那國號就要和“周”脫不了干係,也能攀附上兩千年前的大周王朝,還有一個選擇是直接以姓氏“楊”做為國號。
楊康想了想,“楊國”讀起來似乎有點怪怪的,他還想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字叫楊過呢,還是用“周”作為國號好了,這樣傳承關係比較明顯,容易被百姓接受,唯一不妥的一點是武則天曾用“周”作為國號,和楊康一樣,武則天也是謀朝篡位,而且死後就被唐明皇李隆基給糾正了過來。
皇帝陛下無奈的搖了搖頭,這世上沒有不滅的王朝,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還是先把眼前的事情處理好,他炮製出的這個故事是對史嵩之寫的那個小冊子的反擊,史嵩之把他描述成一個殺父殺母,罪大惡極的殲雄,楊康只要用一條就可以輕易的把史嵩之駁倒,因為楊鐵心和包惜弱還好好的活著。
儒家以孝道為重,相信這一點可以得到儒家的認可。
他已然命人秘密的把楊鐵心和包惜弱從西域接到臨安府來,這兩人的出現足以證明這個故事的真實姓,此外無論是黃藥師還是南**能證明曾經在玉門關內有過一個顛覆金國的大計劃,全真教和丐幫皆參與其中,如此至少能夠讓丐幫和全真教不要來搗亂。
這個故事具有傳奇色彩,把楊康宣揚成一個為國為民的民族英雄,很符合宋國百姓的口味,但卻給金國人致命的一擊,他們崇拜的大英雄竟然一心想要滅掉金國,這讓他們情何以堪,可以想見,在隨後的時間裡,那些殘存的女真人會把楊康作為最大的仇敵,伺機報仇。
金國滅亡後,宋國和蒙古展開了正面交鋒,戰場正在開封府,這裡是宋國的舊都,只有佔領開封城,打退蒙古人才算是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這一戰關係到楊康能不能順利的改朝換代,為此他不惜血本,只求一勝。
第六章無路可退
公元1223年春,宋國和蒙古會獵於開封城下。
這是宋國主將孟宗政和蒙古大汗窩闊臺之間的較量,兩年之前,窩闊臺在此地慘敗,十五萬蒙古大軍損失殆盡,他隻身逃回漠北,此次捲土重來,他不僅想要一雪前恥,更想一統天下,作為岳家軍的後代,孟宗政想要的是收復開封,重整山河,完成嶽王爺未盡的遺願。
狹路相逢勇者勝!
對窩闊臺來說這一戰尤為重要,他和楊康一樣也是來刷聲望的,上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