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御史大夫陳寧的咒怨(第1/2 頁)
天不亮,奉天殿內已開始奏事。 朱元璋端坐於寶座之上,聽聞百官奏稟諸事,分析利弊,詢問要務,剖決如流。 禮部尚書劉紹先跪奏:“陛下,天下僧尼、道士數量已是查清,合九萬六千三百二十把人。如今釋、老二教崇尚太過,徒眾日盛,安坐而食,空耗民財,當嚴以管束。尤是僧寺數量,累年猛增,一縣之內,民無五萬,僧寺卻已五座……” 胡惟庸瞥了一眼劉紹先,這個傢伙怎麼就不開竅,皇帝畢竟曾經在皇覺寺上過班,撞過鍾,要不是皇覺寺發的僧袍破碗,皇帝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參加紅巾軍。 你讓皇帝治理僧寺,不就等同於讓皇帝忘恩負義? 果然。 朱元璋臉色一沉,緩聲說:“此事朕知道了,劉卿退下。” 劉紹先暗暗嘆息,起身站了回去。 看來陛下還沒認識到釋、老二教的危害,任由其壯大,只能餵養一群閒人啊。 和尚除了白天敲木魚,晚上撬功德箱,還能幹嘛? 道士除了白天做法師,晚上打坐,還能幹嘛? 這群人給大明王朝帶來不了任何物產與財富,他們吃的喝的都是百姓供出來的,浪費的是百姓的,而這群人有了錢,反而去佔百姓的地,搶百姓的糧食,放給百姓高利貸。 近十萬僧道,這還不管管! 劉紹先不甘心,但也清楚,觸怒朱元璋沒好下場,索性另尋機會再奏陳。 朱元璋見無人奏事,看向胡惟庸詢問:“淮安府鹽徒一事,可有訊息?” 胡惟庸出班跪拜:“回陛下,淮安知府任光祖雷厲風行,審訊張三秀無果,與大河衛、巡檢司佈置陷阱,引誘鹽徒出手,先後抓獲鹽徒二十七人,審訊之下,再抓獲一百七十二人。如今淮安府向北,暢通無阻,鹽徒無蹤。”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威嚴地說:“鹽徒,響馬,遊民,自開國以禍亂地方,害民無計,當命各府縣多加盤查,嚴加處置。運河一線,多設巡檢司,不可讓商民往來受阻。” “臣領旨。” 胡惟庸高聲。 朱元璋拍了拍肚子,少有地笑了出來,對眾官員開口:“昨日中秋夜,東宮設宴,暢談治國之道。朕聽聞有人說,治國之綱要,當是吃飯二字,爾等如何看?” “吃飯?” 眾官員面面相覷。 東宮賓客、諭德中,誰是如此粗鄙,竟用吃飯作治國綱要,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已升任右御史大夫的陳寧嗤笑出聲。 朱元璋凝眸看去,問:“陳寧,說說你的看法。” 陳寧知失禮,連忙走出來跪下,先是請罪,見朱元璋沒有怪罪,便直言:“治國繁複,雖嘔心瀝血難以處理妥當,萬千事端,豈能定在吃飯一事之上。臣以為,以吃飯作治國綱要,實是粗鄙言論。” “哦。俞溥,你領戶部,如何看?” 朱元璋看向俞溥。 俞溥有些不安地走出來,自己上個月還是大都督府經歷,這才成為戶部尚書,諸多事尚不清楚,仔細思量朱元璋的心思,小心回道:“陛下,臣以為將吃飯作為治國綱要,想來並非吃飯二字,所言應是百姓皆能飽食,則萬民安業,天下太平,此言論有可取之處。” 朱元璋淡然一笑,目光掃過眾人:“都是有誰認為吃飯可作為治國綱要的,站出來讓朕看看。” 文武錯愕,不知朱元璋是何心思。 沐英見沒人敢動,便走出來:“臣認為此言無誤。” 有人帶了頭,其他官員也鬆了一口氣,六部尚書、侍郎、監察御史等走出二十幾人。 胡惟庸觀察片刻,終還是在最後站了出來。 朱元璋看著那些沒有動彈的文武官員,起身說:“既然你們不認為吃飯是治國綱要,那就今日不要吃飯。朕要看看,肚子問題解決不了,你們是如何治理政務的!” “退朝!” 內侍見朱元璋走了,連忙扯著嗓子喊。 陳寧等人暗暗叫苦。 華蓋殿。 朱元璋坐定不久,朱標便入殿求見。 “給光祿寺傳話,朕與太子在此處用午膳。” 朱元璋吩咐內侍。 內侍領命安排。 朱元璋看著似不同於昨日的朱標,詢問:“你認為顧正臣所言如何?” 朱標正色道:“父皇,兒臣以為治國綱要為吃飯二字,雖用詞粗淺了些,卻十分簡單明瞭,切中要害。總覽天下諸事,萬民蒼生,唯吃飯最大。若朝廷能用心解決百姓吃飯難題,百姓歸心,江山萬代可期。” 朱元璋目光中透著幾分感傷,喟然嘆息:“朕自登基以來,定製度,懲貪官,修水利,為的是什麼,是吏治清明,是百姓吃得起飯。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唯農為最勞。朝廷薄賦取民,民猶家無餘財,一年到頭,難飽腹度日。稍有旱澇蟲災,家家缺食,鬻子賣牛!” “朕何嘗不想解決這吃飯難題。顧正臣說得對,只有吃得起飯,百姓才會安穩做順民!那些作亂的響馬、鹽徒,最初不也是走投無路,吃不了飯,無法活下去才鋌而走險?標兒,你要記住,治國最大的事,就是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日後每膳,必思此二字。”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